当前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艺术 >>正文
金山农民画简介

  金山,上海最古老的成陆地区之一,横跨江浙沪三地,素有“吴跟越角”之称,历史文化的底蕴源远流长。

  金山农民画是本地农民从田亩垄野间脱颖而出的民间美术再生态,以丰富的江南民俗情态、外拙内巧的艺术风格见称于世。

  金山农民画不是发明创造而应该是个“发现”——科学的借鉴。其主创群体,大多是年龄偏高、终身固守田园,无缘传统书画艺术的农村女性。当她们身上那种沉睡的人类童年般的认知变为苏醒的绘画意识时,古老农耕文化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刺绣、剪纸、印染等家庭杂艺,民间漆绘、灶壁画、箱柜画、雕花木床、翘檐跳脊等百工匠艺,都转化为农民笔下的绘画语言——“以笔代针,以色为线”引起表达方式的革命;其二,是“倒酒说”:金山农民画犹如埋藏于泥窖中的陈酒,而开启封泥促使人们认识它的,却是原金山文化馆的美术辅导吴彤章等一批民间美术工作者。金山农民画使画生活、把生活变成画面,也使农民作画并进入画坛成为真实。它率先超越了中国农民画的“墙头艺术”和“专家装药、农民点炮”的朦胧时期,对各地农民画的发展走向造成强烈冲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曹金英、阮四娣、陈德华、张新英、陈芙蓉等著名金山农民画家的经典作品,总体特征鲜明而强烈:构图饱满、色彩明快、造型装饰;强调主观感情色彩不受自然色局限;无焦点透视,常用散点透视或把景物平面展开表现空间关系,讲究多视点组合;形象注重直觉与心理概念的交融,舍技巧而重精神。

  金山农民画虽具有架上绘画的形态,存活环境却不脱草根状态。由朦胧摸索到成熟定型的发展轨迹,经由本地域及周边地区—→流传上海画坛—→影响全国“画乡工作”—→通过国际展示交流而风靡欧、美、亚、澳、大洋洲等二十几个城市,至今,已有五万多幅作品参加展示交流和被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夫人等国际知名人士和艺术家同行纷纷到访。金山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并步入了世界民间美术之林,国际媒体惊呼“这是中国最优秀的民间艺术!”

  国家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和在上海参观“泥土的芬芳——中国金山农民画30周年精品回顾展”时,都高兴地赞誉其为“中国的毕加索!”

  目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和金山区人民政府共同筹资1000万元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设立了“金山农民画专项基金”,为金山农民画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证。

  农民画本于民间、系隶手艺。虽金山农民画的生理年龄只四十年,但其具有生活、文化传承和美学意蕴的心理年龄已愈千年。然而,随着上海郊区城镇化的转型,民间艺术和现代生活脱节显出“人文缺陷”而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农民画创作面临着诸多困惑和阻碍。首先是作者群体的消亡或异化,其擅长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和生活体验等,与地域史俗伦理嫁接的“民俗基因”也渐入濒危境地;其次是后备力量不足,地域内年轻人能够或愿意从事农民画创作的越来越少;再者,物化的模仿和创作题材的模式化、雷同化、符号化;包括其经纪、经营方式等,都成为金山农民画发展延续的瓶颈。有关研究者和专家对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留存农民画这个民间美术示范点的前景堪忧。

  故亟待抢救保护。

 

 来源:上海群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