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艺术 >>正文
皮影戏

  皮影戏简介(奉贤)

  皮影戏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传说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为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请方士以幻术招魂的故事。说有一位名叫李少翁的方士他能为其招魂,于是在夜晚点上灯烛,挂上帏帐,让汉武帝隔帐遥望见了李夫人的影象。最早的关于皮影戏的文献记载见于宋代,宋人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中记载:“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此外,宋代《续明道杂志》、《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等书都有关于皮影戏的记载。

  皮影戏在奉贤齐贤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源于浙江海宁一带。南宋小朝廷灭亡以后,一些宫廷艺人流落民间,其中的皮影戏班散落在海宁地区,以致当地出现了很多的皮影戏班社,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初。

  近百年来,本地一些商人如:“牛头”(牛贩子)、米庄老板及说书人因经商和卖艺经常往来与江浙地区。个别人士有空出入于茶馆书场;或观看当地人演皮影戏。感到新奇,便偷偷到后台细看皮影人物道具的制作工艺及操纵技巧,同时也暗诵台词唱腔。回来后,请本地画师(绘画)描绘古戏文人物,买来皮料(一般到上海鼓厂),制成皮影人物道具。再以茶馆书场听来的戏文编成脚本,以本地方言,本地山歌夹杂海宁皮影戏曲调,形成了无固定文字、曲目的口授剧本。

  皮影戏在本地也称皮囡头戏、影戏。一般以2人(上手)操纵为主,另有1名副手(俗称翻箱子)专门为上手传递人物道具。乐队由“细乐”(唢呐、笛子、二胡、琵琶或三弦)和“粗乐”(鼓板、锣、钹)组成,一人身兼一二件乐器。表演者手脚口并用,加以乐队烘托,热闹异常。

  齐贤皮影戏艺人都为业余性质,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固定职业,如种田农民,裁缝师傅,说书艺人。工作之余,由班首约期集中凑合起来,排练新剧目。比如第一代传人于秋生,本人是个说书先生,因经常去“西头”(指嘉兴、海宁一带)说书,看皮影戏,把海宁派皮影戏学带回来。又如著名皮影戏艺人程祥生、唐宝良,他们都是裁缝师傅,一有空暇,便到茶馆听书,从说书人那里学习古戏文,创作编排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岳飞传》、《呼家将》等连台本戏。

  皮影戏通常在秋收后的农闲季节以及节场庙会演出,演出邀请络绎不绝。院场内、田垄间,以1×2米长方形白布绷架(俗称靶子)为舞台,桅灯、汽油灯打光,从黄昏直演至深夜,甚至次日凌晨。村民以菜油、火油、荤素酒菜酬之。这种掰份子的娱乐方式,是当时乡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演出地点除齐贤各村外,还常受邀去毗邻的青村、肖塘、庄行等地演出,有时还与塘北、七宝一带的皮影戏班联袂演出。解放后,国家对民间文艺的继承十分重视,曾组织本地及湖南、陕西等地艺人在上海音乐学院交流演出,齐贤皮影戏社也派人参加。文革时期,皮影戏被列入四旧禁演。使之陷入濒危境地。

  为帮助齐贤文化站挖掘、抢救、继承皮影戏艺术,扶持齐贤唐宝良皮影戏班,2001年2月,奉贤县文化局组建成立了上海市奉贤皮影艺术研究所,法人代表张虎龙,文化局下拨开办资金三万元。研究所下设皮影戏演出团,由时任齐贤文化站站长的严忠阳任团长,演出团含两个演出班子,一个是以唐宝良为班首的中老年人演出队,主要演出传统皮影戏剧目,班子成员平均年龄70岁。另一个班子是齐贤文化站业余文艺演出队,主要演出儿童课本剧,他们的平均年龄在40岁。此外,演出队创作人员致力于传统皮影戏剧目的整理和创新,形成固定的文字剧目和音乐曲谱。经整理创新的传统皮影戏剧目有《薛丁山别师下山》和《大战锁阳城》。这二个剧目分别由唐宝良的弟子沈秀均、陆金龙和齐贤文化站辅导人员钟菊芳参加演出。在整理创新传统皮影戏剧目的同时,也为了齐贤皮影戏能有更好的传承发展,齐贤文化站还组织力量,在齐贤小学组织了皮影戏兴趣小组,开始使用普通话表演和演唱,学习排练了《乌鸦与狐狸》、《金斧头》两个儿童皮影剧,创作了《智斗大灰狼》和《守株待兔》二个儿童皮影剧。

  2002年5月,奉贤进行第一次区划调整,原金汇镇、齐贤镇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金汇镇,并组建金汇镇文化广播电视中心,在新的形势下,金汇镇文广中心领导对继承发扬民间艺术十分重视,落实专门人员整理原齐贤文化站皮影戏演出团的文档资料和演出道具;重新确定了金汇镇齐贤唐家班皮影戏演出队。为贯彻执行《奉贤区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打造社区特色文化,使皮影戏艺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2005年7月和9月,文广中心主任蔡文华率队去南京市和河北唐山市学习考察,编排了《龟与鹤》、《东郭先生与狼》两部儿童皮影戏。2006年3月,皮影戏应邀为育秀幼儿园师生作专场演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上海电视台作为新闻播出。

 

  

  皮影戏简介(闵行)   

  清光绪六年(1880年)春,七宝镇毛耕渔组建“鸿绪堂皮影戏班”,在解元厅作首场演出,从而使七宝皮影戏成为最早最完整地引入上海地区的江南皮影艺术。120多年来,毛氏皮影戏班七代传人辗转献艺于上海各县乡镇,名传八方,形成了鲜明的“海派”个性,推动了上海地区皮影戏的兴盛,使七宝镇成为南方皮影艺术的一个分中心。七宝皮影戏传人众多,体系清晰,传承完整,遗存丰富。它涉及当地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文学和方言特点,是七宝古镇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也是上海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   

  一、演出场所

  毛氏皮影戏班首演于七宝镇解元厅(明代解元吕克孝故居,近年作重修,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在上海、娄、华亭、青浦诸县村镇和金山、崇明地区流动演出。春、夏、冬三季,大多演出于徐家汇一乐天茶馆、日晖港茶馆、北胡家宅茶馆以及上海得意楼等知名茶楼;自立秋至重阳在周边地区巡回演出,在场头搭高台演个通宵达旦(解放后半夜为限,每场2小时半),连演数日,每场演出观众数百。抗日战争前,丁桂香戏班曾在上海亚声电台演唱达半年之久,马舜良戏班在上海“大世界”连演3个月,陶全声与副手马关胜等连续两年被法国神父邀往莘庄南张天主堂演出。1958年叶金舟、赵金山等在锦江饭店、市少年宫等地为外宾作专场演出。

  二、剧目

  武戏为多,主要是历史演义故事。长篇演义有《封神》、《隋唐》、《征东》、《征西》、《扫北》、《薛刚反唐》、《月唐》、《粉妆楼》、《五代残唐》、《金枪传》、《万花楼》、《平西》、《平南》、《呼家将》、《水浒》、《岳传》、《天宝图》、《地宝图》、《文武香球》、《宝莲灯》、《英烈传》等22部。短篇有《鹊桥会》、《施亮生斩白獭》、《张四姐闹东京》、《血袍记》、《阴阳镜》、《盗金鞭》等10多部。另有《三国演义》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潼关遇马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片断。1960年后,创作了《高宠挑滑车》和一些配合形势宣传的现代节目。旧时诸剧大多无文字脚本,后有所整理,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殆尽。今存《英烈传》、《说唐》各一部,《岳传》半部。

  三、表演方法

  表演以武打见长,以粗犷取胜。皮影戏表演时,操纵演员一般为2人,称为上手和下手,上手为主演,熟谙剧本及操作,下手配合上手表演。中场两人,在前场后坐,分别操二胡和笛子,兼奏唢呐。后场一般四人,操中胡、三弦、阮、板鼓、小堂鼓、大小锣、大小钹等。乐器兼响器,每人数种。主演者唱基本调时,司鼓者和以“咦”、“啊”、“咳”、“哎”等音,呼应和助声势,其他乐器演奏者视需要用帮腔、拖音、答话等配合主演者,并即兴担任临时角色,确是“手忙脚忙忙不停,口唱心唱唱不完”。演出多采用幕表制,表演内容靠口传心授,其基本规律按浙东《赋札》称:十字(即一引、二诗、三白、四唱、五哭、六笑、七噱、八战、九腔、十调)三场(分前、中、后场)五音(前场上、下手为两音,中场笛、二胡为两音,后场鼓为一音)。程式为第一出《跳加官》;第二出《财神送宝》;第三出“切生”唱开头词《西江月》、报幕;第四出正本,主角唱定场诗,表白姓名简历,戏文由此展开。终篇有“收句”。起篇、转篇均由前场“上手先生”发口令。各式人物出场时有固定的引子和定场诗。

  四、主要曲调

  唱腔系由民间说唱音乐及上海东乡调、西乡调发展而成的板腔体音乐,上赋下赋两句组成基本调,又称《悠扬调》。所用哭调、平调、分别调、三弯调(即探子调)、钓金勾、游花园等唱腔,均在基本调基础上变化而成。艺人均男性,唱腔为平腔(浦东地区用高腔),用大本嗓演唱,女腔、帮腔则用假声比男腔升高一度。

  伴奏曲多源于京、昆剧曲牌,有《朝天子》、《小更衣》、《花奏》、《柳摇金》、《点绎辰》、《浪淘沙》《圆尾》(俗称《老旦做亲》)等作开场、过场、结尾音乐,选用有程式。管、弦伴奏有《哭皇天》《分别调》《游花调》《吊金钩》《三翻调》《油流调》,唢呐伴奏有《哭调》《吊金钩》《鸡毛大探》《朝王花奏》;锣鼓伴奏有《急急风》《大小回场》《纱帽头》《大小七花》《三阴三阳》《二夹三》等;唢呐夹锣鼓伴奏有《斩犯调》。

  五、唱念用语

  念白全是方言土语,要求嗓音清脆,音准字正,但因间杂京昆戏腔,非皮影戏迷听其演唱颇感吃力。唱词由艺人自编外,大多按《赋札》,也有取自古人诗词、演义小说、评弹以及民间歌谣。通俗易懂,明白畅晓,间有调笑、猥亵之处,绝大部分含儒、释、道三教思想。《赋札》为传人必读课本,分23部分,除首尾有《规戒总诀》和乐谱外,均为固定的说唱台词,如开头词《西江月》、引子诗句、定场诗、出将开四门诗、沙场对答词及金殿、升帐、探子、招亲、说降、结义、逃兵、花园、街坊、患病、轻生、掠美、乞丐、酒筵、更夫、穿窬等唱白用语若干套,另为十字赋、总杂“调、札”,均可按剧情和不同身份人物的需要选用。

  六、戏班演员

  皮影戏班大多为半职业演出团体。演员有艺人、艺友之分,从师学艺者称艺人,学徒3年,帮师3年,业成师赠《赋札》、《图样》、《脚本》三书。若无赠予,师徒实为名誉师徒,徒不能作职业艺人。无师自学者,称为艺友。

 

 来源:上海群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