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风民俗 >>正文
龙华庙会传说1—15

    1.康僧与广泽龙王

    荡在县城西南十八里,今成镇。即本山护法广泽龙王之故宫也。康僧曾游历至此,得其穴。遂以法召王乞地。王自知力不能抗,即许舍;但告师曰:“师有居,我无宅,奈何?”师曰:“我必还汝那居,须为我护法耳。”遂定基建刹。今为本寺伽蓝神,灵感异常。一楹数椽,安王之灵,犹秉康师遗教也。是诚祖庭法窟,奢衲福基,并林木池沼。浑为一体矣。

    2.闽中来钟

    东晋郭景纯、璞,尝适龙华。留铃记云:龙华港,朝北斗,小小蛇,水上走。世人葬得着,金印大如斗。宋纪仁宗庆历六年七月七日,华庭县东见云端有一物甚巨。

    火引前后,色红。有人随之,有声。向东飞至华庭海空相寺东坠地,乃钟也。有铸时年月。云自闽中来者。夫金石至重,有时而飞,亦奇怪事。(闲窗括异志)然天下理之所必无,安知非事之所必有哉!今寺内钟乃洪武三年铸,前飞来者已不记所在。

    3.座下白莲

    理宗端平二年乙未十二月,有异僧自言从普陀来,卓锡寺中,结茅为庵。日坐蒲团诵经,座下乾土忽生白莲十余本,逾八日方萎。戊申二月,坐龛中合掌而逝。,吐火自焚。望龛罗拜者以千计。事闻於上,赐额白莲教院(东殿新书)。

    4.异人借鱼

    塔有铁仰磐,规制甚巨。相传磐中有鱼,跃腾自在。遇大旱,水亦不涸。元至顺中,有异人来借。寺僧笑之,漫应曰:“能举便借尔。”夜半挟风雨将去,或云磐移泖塔。

    5.石马

    龙华寺石马为怪,能作祸福,祭赛无虚日。有高僧过寺中曰:“孽畜何得在此作祟?”以杖击之,石马崩裂。明成化间,中勤禅为室女举火云:“二十八年光诸恶,莫作一朵春花,秋风吹落,贵族哀怜。”诸人嗟愕。既免从夫,且无缠缚。即今听取老僧言:“可以从兹生省觉。”大众且道:“如何生省觉?”“还知么?莫道一生成梦幻,须知万法尽空花。”又为小儿举火云:“寒云送夜雨潇潇,雪压楼台失小桥。残岁残冬残梦里,一生一世一时消。”举火炬云:“来得迟,去得早;免得一生嗔,终世无烦恼。天堂任意游,地狱无心造。毕竟以归亡,自然登正道。”大众且道:“火光三昧,山僧有甚指示?”回首清风满路程,刹那净土应须到。

    6.洪钟

    嘉靖间有善女入寺烧香,诣钟楼下随喜,命童子登楼叩击。童子随洪钟坠地,肢节不损。女亦竟体无恙。其钟所压及者,六幅湘江而已。

    7.倭寇笤卜

    嘉靖癸丑四月初七日,倭船泊龙华港。遂登岸劫掠,焚大雄、大悲两殿廊庑山门及市廛千雨间。遂至天妃朝中。诘朝,二酋议所向,一指南,一指西。乃以笤卜之,四笤皆卓立。倭拔刀斫供台而去。

    时有僧避阁板中,亲见倭奴皆披重铠,持利刀,圆眼大颅,面黝黑魁悍。

    8.妙英舍一偿千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由来,还有一端非常动人的故事。据《妙英宝卷》记载,古代有位妙庄严王,他有三个女儿,都长得很漂亮。长女妙颜、次女妙香早已出嫁,唯最小女儿妙英不肯出嫁。妙庄严王为她费尽心计,可妙英发愿出家为尼,不肯嫁人。这使妙庄严王万分气恼,不仅要割断父女之情,而且要妙英以剑自刎。妙英拔剑自刎,头颅不但不断,反而将剑断成千节。妙庄严王竟将妙英闷死,并将其灵魂堕入地狱。但掌管地狱的阎王,设法使妙英复活,生活在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莲花上,为人治病,抢救沉船。后来,妙庄严王得了重病,医生关照只有亲生骨肉做药引才以得救。妙颜、妙香都不愿意,妙英却毫不犹豫赶到王宫,割下手臂肉给父王治病。妙庄严王一病刚好一病又起,得了眼疾,医生又关照只有用亲生女儿的眼睛才能治愈。妙英又毫不犹豫挖出自己的眼睛,治好了父王的眼睛。妙庄严王并不了解这一切,反而恩将仇报,见到妙英就怒气冲天,令手下将她活活烧死。烈火将屋顶烧穿,妙英却穿过屋顶冉冉升天,成为观世音菩萨。后来释迦牟尼佛得知此事,深感妙英有大慈大悲的胸怀,就毅然决定将“舍一偿千”,赋予观音菩萨千手千眼,于是妙英公主就成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云云。

    9.龙华三会

    相传龙华寺是弥勒菩萨的道场,虽然弥勒菩萨还在兜率天内院修行,但经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下凡人间,在华林园中龙华树下开“龙华三会”,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此时弥勒菩萨已成道为未来佛。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第一次法会要使96亿人成为罗汉,第二次法会要使94亿人成为罗汉,第三次法会要使92亿人成为罗汉。所以龙华寺的方丈室,就名之为“华林丈室”。确实,“华林丈室”前的院子还真有点“华林园”的味道。楼前三圣宝殿出处之东西两侧有一片树丛,院中石阶各有两棵树,东西两壁放着品种不同、姿态相异的盆景,院子中央两侧又放着盆栽的大青松,清净幽雅,真是讲经说法的妙处。

    10.点化天神

    据《增一阿含经》、《毗奈耶杂事》等记载,鬼子母神原是位年轻美貌的的牧牛女,当时有孕在身。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有五百人赴会庆祝,牧牛女边唱边跳也随行而去,不料中途流产,又无人照顾,五百人均弃她而去。她大为恼怒,便用牛奶酪换取五百颗“庵没罗果”以供养独觉佛,发誓来世成为王舍城人,并成为贵族之妇,以报堕胎之怨。转世后,她投生在王舍城,并为王舍城娑多药叉的长女,又和贵族犍陀国的半发迦药结婚,那五百“庵没罗果”,使她生下了五百鬼子。从此她每天要吃一个孩子以报往世之冤,使王舍城全城极为恐慌。释迦牟尼知道此事后,焦虑万分,为拯救无辜儿童的生命,他决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释迦牟尼乘鬼子母外出之际,将其最小儿子藏匿起来。鬼子母虽然每天食别人之子,但对自己五百个孩子爱之如命。幼儿的失踪,使她堕入焦急、惊慌、悲伤、狂乱之中,不得不向释迦牟尼哭诉求助。释迦牟尼因势利导,说:“你有五百个儿子,少了一个就急成这个样子;人家只有一二个儿子,被你吃了,那又怎么办呢?”鬼子母顿悟前非,从此皈依佛法,勤心护持寺院和僧尼,成了佛教的护法天神,也成了天下儿童的保护神。其形象为中年妇女,膝边有一幼儿,即是五百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现在母亲们常抱着孩子去拜见鬼子母神,就是因为鬼子母神已改恶从善,成了孩子们的保护神。

    11. 韦驮追舍利

    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时,诸天和众王商定,火化后收取舍利建塔供养,并答应给韦驮一颗佛牙;正当韦驮取了佛牙回去供养时,有捷疾鬼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一双。韦驮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取回佛牙舍利,诸天众王赞赏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于是韦驮被人们称为菩萨。龙华寺的韦驮也已中国化,他年少英俊,身穿甲胄,是一个雄壮威武的将军形象。手中的法器是金刚杵,既可降魔,又能消除烦恼。所谓魔,即指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者。所谓烦恼,指贪欲、嗔恚、愚痴等烦心恼身之事。韦驮手持金刚杵,降魔去烦,保护佛法,因而面向施迦牟尼佛。

    12.伽蓝神

    鼓楼下底层中间一直供奉伽蓝神(即寺院的保护神)关羽,其左胁侍是关平,右胁侍是周仓。关羽,俗称关公,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解虞县)人。三国时属国著名大将,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其事迹在《三国演义》中有生动描写。“桃圆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上捉放曹”等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就是这位赫赫名将,失荆州、走麦城,其头竟落于无名小卒之手。关羽身首异处后,仍跨着赤兔马在此按落云头,向湖北玉泉寺的高僧普净大叫:“还我头来!还我头来!”普净点化道:“被你杀的人头何其多,别人又向何处去要头?”关羽顿然觉悟,遂成佛寺的保护神,即伽蓝神。另有一说,隋朝时,天台山有一僧人,欲在当阳县建寺院,僧人夜里梦见一位长美须的神人,自称关羽,愿皈依佛门保护寺院。梦醒后,僧人将此事上报杨广,杨广即将关羽封为伽蓝神。关于这个故事,记载在《佛祖统记》卷六“智者传”中。隋朝以后,佛教根据这些传说,将关羽列为伽蓝神之一。因关羽之子关平及关羽之下属周仓,跟随关羽出生入死,在风风雨雨中度过一生;又托梦给高僧愿皈依佛门,所以关平成了其左胁侍,周仓成了其右胁侍。在伽蓝神关羽像之前下方,供有广泽龙王像。这是由于有的书籍中记载,关羽的前身为雷首山中的老龙。另有一说,龙华寺是块宝地,原为龙华荡,荡下是广泽龙王行宫,故供奉之。尽管这些故事的书是道教的书,佛教寺院中还是供奉了广泽龙王;这说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但中国化了,而且释道渗透;同时,也说明了汉民族对各种文化融合消化而自强不息的能力。

    13.孙权建塔

    西域康居国丞相之子名会,从小出家,世称康僧会。他云游至沪地龙华荡,荡下是广泽龙王的行宫,因康僧会德高望重,广泽龙王让宅而去,康僧会就在此结庐修行。后来孙大帝(孙权)召见康僧会,他劝孙大帝信佛。孙权说:“佛生西国,入灭久远,无可取信。”康僧会说:“佛骨舍利,神耀无方,求之可得。”孙大帝说:“舍利可得,当为塔之。”于是,康僧会在一间清净密室中,在茶几上搁一瓶,洗心哀求,哭出血泪,静坐三七二十一天,顿见“瓶中出五色光”。孙大帝见了大为高兴,亲自从瓶中倒出舍利子十三颗。这十三颗舍利子“于光明中现大莲花,照耀宫殿”。于是孙大帝命令“建塔十三,龙华其一也”。

    14.康僧会单身只舟龙华荡

    三国时,上海尚未完全成陆,只是一些芦苇荡和淤泥积成的沙洲,除了一些渔民往来其间外,几乎荒无人烟。佛教虽于东汉明帝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正式传入中国,但一直传布于北方而未流入江南。东汉末年,一些佛教徒为避战乱,随难民一起迁居吴地,佛教才传到了江南。出生于东汉灵帝时归籍汉朝的月氏族人支谦居士,以博学多才被吴主孙权拜为博士,尽辅导太子之责,并翻译了许多佛经。其时,因避战难到吴地的还有安息国高僧高世安等。天竺僧人康僧会也因佛法未达南国,决心开教江表,乃杖锡东游,传播佛法。康僧会是康居国人,虽然世居印度,但因父亲经商迁至交趾,出生于汉地,出家于交趾。当时从广西、广东、越南北部到吴都建业(今南京)只有水路可走。传说康僧会坐船途经上海,停泊龙华荡(今龙华镇),见水天一色,藻荇交横,感叹说:此地尘辄不到,颇宜清修。于是叫人车水,果然看到神龙窟宅,便施法召龙王乞地。广泽龙王自量无法抗拒,答应献地,但对康僧会说:「师有居,我无宅,奈何?」康僧会答道:「我必还汝那居,须为我护法。」于是在寺的大殿东庑同时建外伽蓝堂,请广泽龙王做该寺伽蓝护法神。到了建业以后,康僧会奉劝孙权信佛建寺塔,王曰:「佛生西国,入灭久远,无可取信。」僧乃进曰:「佛骨舍利,神耀无方,求之可得。」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僧即请期封室,以瓶加几,洗心哀求,哭出血泪。经三七二十一日,只见瓶中射出五色光。吴主大喜,亲自执瓶,泻出一粒,当即化二,共得十三颗。舍利子在光明中现大莲花,照耀宫殿。孙权即命人造塔十三座,龙华塔就是其中之一。梁代慧皎的《高僧传.康僧会传》说赤乌十年造的塔是「中国造塔始也」,可见龙华塔不仅是古塔,而且是中国最早的塔之一。

    15.吴越王重建龙华塔

    五代的吴越忠懿王钱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九七八年),他巡行江浙,夜泊浦江之上,风雨骤至,草莽间神光烛天,钟梵隐然。询问当地父老,告知是龙华寺所在,遂命重建,并赐金像观音、善财、龙女各一尊,金字藏经一百另八函。之后历代屡有兴建,皇室也屡赐金银钱币,珠宝饰物,良田屋宇,御书匾额。宋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赐寺额「空相寺」,至今寺内花园里还留有两块「空相寺」界石;长期以来被奉为龙华寺三宝的明代藏经、范金毗卢佛像、金印,相传是明代帝王所赐。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一五五七年)御赐「万寿慈华禅寺」。

  千余年来,龙华寺屡建屡衰,几经变迁。龙华塔位于龙华寺前,八角七层,砖木结构,巿檐有廊,重重飞檐高翘,每层平座有的栏杆随塔身转折,每层檐下悬挂着八只古色古香的铜铃,微风吹动,五十六只铜铃传出清脆的叮叮当当之声,犹如天界传来的佛音,令人遐想万千。据说经过一次雷击,铜铃从此无声。塔的顶层有铁制的覆钵、露盘和套在一根铁剎上的七重铁环,顶端有葫芦状的「宝瓶」。这些装饰称为「七相轮」,佛教徒视之为镇塔之宝。传说早年塔顶的露盘里终年有水,并有二尾金色鲤鱼游跃其中,即逢大旱,水亦不涸。现在塔顶已无露盘。但有人说在青浦县泖湖中的泖塔上见过;又有人说在泖湖里见过。还有说龙华塔在某一时候会大放光明。总之,人们以美丽神奇的传说显示龙华塔的佛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