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风民俗 >>正文
锣鼓书

image

  上海民间曲艺锣鼓书起源于汉末晋初,现在可知的锣鼓书艺术近代传人为清代嘉庆年间的二团人顾秀春,传至今日已有十代艺人,共计300多人。

image

  锣鼓书的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明清时期,盛行于民国初期。“锣鼓书原来是敬神的,又叫太保书。我们这个书在解放前期来讲,锣鼓书又叫钹子书。”(艺人原音)

  锣鼓书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占卜、社书和民间曲艺。清末民初,一部分锣鼓书艺人走向茶馆、书场,专门说书。听书成为了当时青年的一种时尚,建国前上海市郊以及毗邻地区的书场有近千座。“我们当时的艺人叫农民书,又叫太保书。唱的有长篇小说,历史性的80多部,小说有100多部,开篇也有100多只。”(艺人原音)

image

  锣鼓书的表演艺术非常丰富,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形成了“说、表、唱、做、自击鼓;手、眼、身、法、步加舞”的十字艺诀。表演方面则有帽子功、扇子功等。

image

  锣鼓书是上海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是代表着整个上海民间曲艺的艺术瑰宝。然而,目前锣鼓书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老艺人相继谢世,传艺断层,唱本失传,说唱锣鼓书艺人锐减到5人,能做社的仅有2人,已到了后继无人,难以生存的濒危状态。

 

选稿:林琰彬  来源:上海群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