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龙》相传源自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叶榭人,为解家乡旱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禾苗喜逢甘霖。叶榭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唐贞元790年)沿用至今。
以后每年乡民就用金黄色的丰收稻草扎成四丈4节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草龙,祈求风调雨顺。从此,制扎草龙成为叶榭民间的一种习俗。在流传过程中,草龙逐步演变成各类龙灯舞,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滚灯舞、水族舞。其中草龙舞最有代表性。
草龙舞整体表演分为“祷告”、“行云”、“求雨”、“取水”、“降雨”、“滚龙”、“返宫”等7个段式。要求舞龙之人充分运用手(甩、摆、翻);眼(望、顾、盼);身(转、仰、扭);步(踩、蹲、蹉)四法,全队配合,箫龙合一,将表演推向高潮。演到“降雨”段式时,8名村姑边跳欢快的“丰收舞”步,边将手中盆、桶之水不断泼向观众,意谓“泼龙水”,泼到龙水即为吉利,故而观灯者纷纷争着让村姑泼水,将草龙舞推至高潮。
叶榭的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具独特性代表性,地域风格异常鲜明,并逐渐从以往的民间宗教活动中脱衍出来,成为传统节庆、喜庆事务中的必备节目。从它的功能来说不断得到强化,成为一项民间健身活动。但从外在形式上,仍保留了某些民间宗教的体貌,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