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间音乐——江南丝竹”简介(杨浦)
江南丝竹是流传于上海和毗邻的江苏、浙江地区的丝竹音乐。
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文明雅社”是上海地区有史可查的第一个丝竹演奏团体。1918年周石僧成立国声社。1923年周俊卿成立了友声旅行团国乐组等。
“江南丝竹”在杨浦一带流传已有百年历史。1930年杨浦区侯家宅居民侯志诚邀请名家周俊卿指导排演“江南丝竹”的“欢乐歌”、“三六”、“中板”、“云庆”、“中花六”、“行街”、“桥”、“慢三六”等八大曲。
1935年,杨浦区成立由周惠等十几个人组成的民乐队伍“沪东国乐研究会”,他们在使用的笙、笛、琵琶、二胡、三弦等乐器扎上蝴蝶、宝塔、双龙、彩凤、花篮等各种彩头,在乡间小道和城镇街头,边行走边演奏,人们夹道相望,热闹非凡。他们演奏的音乐形式叫做“清音客串”,主要以乐器演奏为主。表演方式上的特点是“行街”,即边行边奏。
1938年,杨浦区引溪一带成立以朱玲娣为首的“引溪女子国乐队”,她们每周练习一次,并经常被邀请参加当地的一些喜庆、庙会活动。松潘路石灰浜建立了周惠辅导的“声扬国乐社”,杨家宅处成立了杨辛根负责的“凤鸣国乐社”。抗战胜利后,在江浦路陈家头又成立“沪东国乐队”,在和平公园附近的茶馆也有一支朱少枚为主的国乐队。目前,杨浦区四平街道文化中心仍有一支老年丝竹国乐队在定期活动。
江南丝竹娱乐性强,人们用以“涵养心情、荡涤邪秽”,也用于婚丧喜庆、节日庙会时演奏。
目前,杨浦区江南丝竹老艺人所剩无几,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
江南丝竹概述(南汇)
风行乡里的南汇江南丝竹,在清末称“清音班”,民国年代称“国乐社”,如今叫“民乐队”。据普查得知,整个南汇区,自清末以来至1949年前后,有150多个班社,达每个自然村一个。仅新场镇就有16支队伍。
南汇的丝竹活动,史载于明代,下沙盐场的盐官的瞿霆发(1251——1312年),已有“构琴百架”之“琴轩”的记载(清嘉庆《松江府志》);在新场南首,亦记载着一位明正德(1506—1521)年间望族之后裔的丝竹活动:“松风谡谡韵泠泠,夜静闲阶有鹤听。隔着湘帘奏湘月,琴师应拜闵萝屏”(清《南汇竹枝词》);至清嘉庆年间(1736—1820)已有《锣鼓四合》一曲,由南汇人陈子敬传于上海的西郊,他的徒弟倪清泉又广传门徒,培养了邑城的丝竹“四大金钢”,鲁汇、金汇清音班;清咸丰又出现了全上海最早的老港“瞿家帮清音班”,随后,又有享有“浦东三山”周浦人徐海泉,在祝桥盐仓等地建立了马立斯国乐社……民间班社风起云涌。解放后,三灶“朱四房圈清音班”第四代传人沈凤泉50年代又把他家上三代祖传的南汇丝竹曲传到杭州,1956年后琵琶泰斗林石城,又把南汇丝竹曲传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开设“江南丝竹课”。同期,南汇地区每个乡镇建立了民乐队,南汇县老龄委组织了老龄江南丝竹协会。1992年新场民乐队参加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演奏赛,得分在新加坡之前。2006年新场民乐队应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邀请,展示于厦门鼓浪屿。新世纪前后,沿海又有十多个清明班为礼俗服务,当地的清音班凭借着民俗婚嫁,民间节庆提供了传承发展的空间。
南汇江南丝竹代表曲目有:浦东欢乐(慢中板)、浦东行街(慢中板)、老三六、梅花三六、悦乐(月落)、原板三六、小六板、乌夜啼、浦东三六、上鹊桥、八音板、中花三六、小清音、进行曲等。
南汇江南丝竹活动,从信奉着高雅娱乐使其发展、依赖着民俗礼仪的载体得到生存、凭借着庙会、节庆的空间得到传承。其乐曲风格,由于出于不同地区的音乐表现,不同的演奏场合,以及乐师所处不同的地理、文化、经济、环境所形成的不同的音乐素质促成。在集镇上的丝竹队,追求软糯细腻,而东部农村地区的乐师旧时因经常为婚仪“娶亲”吹奏,习惯于旷野行走表演,故追求粗矿、热烈,不少班子还采用欢胡(徽胡)、板胡、三弦彩盆用以增大音量,给人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两者的共性:多见于齐奏,但各乐器之间采用着你简我繁、强弱交错、嵌档让路等手法。支声复调的手法,相互配合,互相默契,构成了华丽生动、清新流畅的音乐风格,展示了南汇鱼米之乡的浓郁乡土特色。
南汇江南丝竹常见乐队编制为8-10人,乐器有曲笛、洞箫、高音笙、申胡、二胡、中胡、琵琶、扬琴、三弦、彩碟、梆板等。演奏时乐器上还装饰着“双龙抢珠”、“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鸳鸯”、“蝴蝶”等各种珠子彩头。
目前,南汇江南丝竹的队伍,乐师年龄偏老,传承严重断层,乐师活动无经费、场所无固定,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迫切期待着关心、呵护。
清音班及彩蝶简介(奉贤)
奉贤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三四千年,县境西南部柘林乡一带已有人类居住。秦、汉、两晋、南北朝时,属海盐县境;唐、宋、元、明时属华亭县境白沙、云间乡。明洪武二十年置青村守御千户所,隶属于金山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割华亭县白沙乡之整,云间乡之半置奉贤县,邻二乡4保18区127图。奉贤别名“古华。“奉贤”之得名,根据清乾隆《奉贤县志》载,“以其地有奉贤街相传子游曾至其地故以为名”。
奉贤的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尤其在奉贤西乡一带,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农业收成较好,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故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十分频繁。而在这些民间文化活动中,江南丝竹(清音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汇清音班,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民间音乐团体,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的特点是乐器种类吹、拉、弹、打俱全;曲目丰富,一般能演奏近20首曲调。也有一些外来乐曲,如《妆台秋思》、《苏武牧羊》;解放以来,还演奏一些比较流行的乐曲和歌曲。百年来经几代人演奏加工形成特色的曲目有《小六板》、《月落》和《新清音》3首,班社内称之谓“金汇三大曲”。此外还有《一点金》、《龙虎斗》等几首常用曲调。乐曲大多为D调,2/4拍号,实际演奏时为一板一眼拍式。乐曲节奏明快,适宜“行街”。金汇清音班的乐曲由上一辈艺人以工尺谱形式口授给下一代,代代相传。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办公室曾收到了徐文元等人的几首工尺谱。解放以后,有不少艺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会了简谱,这对乐曲的增加和流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1963年,金汇清音班的沈吉明、马贵民、陆仁章等人将长期流传的乐曲以简谱形式整理成册,编印了内部资料《民间乐曲》,收录曲目二十余首。
封建社会时代的清音班主要活动在人家结婚喜庆和庙会等场合。如农历九月十九金汇桥庙会和十月二十四齐贤白沙庙庙会。清音班随老爷出令往往一次巡行达十天半月。清音班不收受人家劳动报酬,又可为喜庆场合增加不少吉祥气氛,所以,在封建社会时期,一般殷实人家办喜事都有邀请清音班的习惯。先是随男方花轿到女方“娶亲”,此后“路行”到男家;再是“拜堂”,最后是送入洞房,始终奏乐不停。此种习俗,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被认为是“四旧”而禁止。解放后,清音班较多的服务于社会公益活动。还被应邀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护送新兵入伍,一般从新兵所在村(队)送到乡(镇)所在地;村队粮棉丰收送喜报;护送劳动模范或先进分子出席县、市级以上会议等等。历史上的金汇清音班曾出现过不少演奏好手,且有一专多能的特点。如“笛祖宗”马书楼,京胡也拉得非常好。拉二胡的陆仁章,笛子演奏很为出色。而“彩碟大王”李财余,他的琵琶水平在当地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