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个人收藏 >>正文
隔帘说书,乾坤一担挑——中国民间皮影艺术

image

  “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影子乱弹,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被乔治·萨杜尔称为“电影的先驱”中国皮影戏,又称“灯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表现内容和艺术效果是通过灯光、幕布、说唱和演员手中所操作的皮制形象进行表演,所以皮影戏中所用的皮制形象不仅仅是道具,更是独特的民间美术品,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都为收藏到中国早期皮制作品而骄傲,此外上海美术馆还曾设有专门的皮影馆供人们欣赏了解中国民间皮影艺术。
  
  “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早在汉代就已有人用桐叶或金箔,用剪纸的手法,利用光影,将剪好的图形在窗纱上移动表演,用说书的形式,讲述文帝治国的故事,所配之乐与形式逐渐传入民间,这也许就是皮影的雏形。皮影到了宋代才逐渐普及流行,兴盛时期在明清,而且还传到了东南亚和欧洲,使中国的皮影艺术为外国人所了解。
  
  皮影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其产生与其他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一样,是为满足精神寄托以虔敬的超自然神祗为目的的艺术。通过皮影艺术的表现形式,祈祷风调雨顺,连年有余,战胜自然灾害,赐福民间,所以在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民俗庙会祈神时皮影的演出。皮影造型许多都以吉祥佛像、神仙、门神,以及妖魔鬼怪形象等神话传说人物为主。由于演出的需求,皮影艺人们不断总结整理,吸取其他民间戏曲艺术,使皮影戏路宽广,甚至还有连台本戏的演出,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也为中国民间美术、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皮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影人的设计造型、雕刻、染色及曲调、配乐等均要符合演出的要求,一个皮影艺人,不仅是演员,还是导演,更是一个道具制作人,因此能在影人和操作表演说唱上协调,一专多能者,一个影箱就游乡于村镇进行表演,可谓是“吹拉弹唱带提线,生旦净丑一人兼。双手对舞百万兵,口述乾坤一肩挑”。
  
  随着时间发展,皮影艺术的普及,各地民间皮影艺人的皮影班底的人数也不断增加,演出的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生话,题材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成为有独立欣赏价值的民间艺术,其显示的艺术魅力绵延千余年而不衰,在不断传承、改革、创新、发展中,经过无数代人的千锤百炼,而粲然生辉。
  
  皮影艺术是在光的作用下,通过透光现象,使人看出形象、色彩和图案,无论人像、动物或道具风景等都要活动,而且能进行无数次的演出,所以要选用优质坚固而耐用的皮革材料。制作一个完整优美的皮影图案需要经过选皮、制皮、绘样、上稿、镂刻、着色,出汗、熨平、上漆、组装缀接等十几道工序才得以完成,这也决定了皮影比其他民间艺术剪纸、刺绣、木版年画、雕刻等复杂得多,保留完整的明清皮影图案已成为艺术界、收藏界、国内外艺术馆的珍品,被永久收藏。曾经辉煌的皮影艺术,为中国民俗活动的艺术传承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随着如今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传播工具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皮影制作和表演艺术濒临灭绝的边缘。好在人们并没有忘记,且已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视、保护、挖掘和传承。皮影戏虽不再祈神,但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艺术,在民俗活动中仍然活跃演出着,它成为了中外人士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给人娱乐的宝贵载体。
  
  [链接]
  
  皮影制作材料和方法
  
  皮影的皮革选用和泡制是工艺第一步,牛皮选择3岁左右的黄牛皮,或羊皮、驴皮,为使皮质透明均匀,要经过浸泡、刻、铲、打、拉、绷、磨等工序。也可用硝“洗”牛皮的方法。皮泡制完毕,成透明状,则可以进行绘稿,要求根椐剧情需要创作,受皮影演出的局限,一般绘稿人物等图案都采用侧面影像为主。画完稿是雕刻,根据绘稿要求如刻剪纸,而工具要求特别高,通过雕镂、阴阳等手法,使一张牛皮成为一件艺术品,为出效果还需要上色,上色有平涂,烘染,颜色不可混淆,这样颜色在透明皮质上才会色彩饱满,出水上漆是平整工艺,现在采用电熨斗熨平之后喷上清漆,防止色彩脱落。
  
  皮影能在屏幕前活动,要求皮影在制作过程中进行分段制作,然后根据演出要求进行组合,预留活动关节点,打孔穿线,打结固定,装上手动的表演杆。这样,一个完整的皮影制作才完毕。由于牛皮材料在城市中不易找到,所以可选厚卡纸,进行绘稿,雕刻,或用透明PVC板替代。PVC板透明可上色喷漆,可多次表演使用,雕刻难度有些大,不妨通过电脑设计、雕刻来完成新皮影的制作。
  
  
  
  风婆
  
  云南腾冲的民间皮影
  
  电母
  
  凤冠娘娘
  
  草帽姜太公头茬
  
  哪吒闹海
  
  水母
  
  喜神局部
  
  旦角身段
  
  中军头盔净角
  
  含嫣梳妆
  
  中军头盔净角
  
  天官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