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个人收藏 >>正文
王金根石雕

image

  王金根系书院镇新北村人,1937年生,20岁师从岳父学木雕,20世纪80年代改攻石雕。凡见过他作品的人,无不为其精致的刀法,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而惊叹。我国雕塑权威曾竹韶教授看了他的作品说:“功夫很扎实、刀法轻重缓慢、顿挫自如、率直自然、平中见险、拙中寓巧”。近50年的雕刻生涯,他的声誉鹊起,硕果累累。石雕爱好者、文人墨客、学者名流、国际友人纷纷前来观摩求购。他的作品远销日本、新加坡、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等几十个国家。石雕“蟹篓”获“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展览”金奖;石雕“八运圣壶”于1997年10月被第八届全运会组委会收藏;石雕“海底龙宫”于1998年10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办公厅、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于大会堂博览厅。为香港回归创作的“母子情深”和为澳门回归创作的“荷塘鲤鱼长城”都被有关部门收藏。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王金根“一级中国民间工艺家”称号。

image

  石雕,以石为材料的雕刻,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古代早有雕刻玉石,使成器物。《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雕刻有风格质朴粗犷的石雕作品。近代多以地方特色石料雕刻发展成著名品种,如浙江东南的青田石雕,福建省福州市附近的寿山石雕都著名于世。

image

  王金根的石雕作品主要分为石砚、石壶、石笔筒三类。它们都以中国四大名石:苏州澄石、甘肃洮石、广东端石、安徽歙石为材料。其作品主要取材于海边的贝壳类、田野里常见的小动物和瓜果之类的植物。

image

  王金根的石雕艺术有三大特点:一、王金根的石雕作品具有浓厚的海派风韵。书院镇濒临东海,王生于斯,长于斯,幼时常跟大人跑海滩,对贝壳、螃蟹之类的海生动物兴趣颇浓,有时装几只在口袋里带回家玩耍、观察,因而能熟悉它们的习性和特征。他能说出海螺上的线条比例,能说出螃蟹行走时先伸出哪条腿。由于平时观察细致入微,各种各样的生物神态在他的脑中都有一个谱。这些兴趣爱好,为他的创作题材烙下了深深地印象。如石雕“龙宫王壶”,以澄石为材,把海螺多变的凹凸棱角、贝壳的质感刻划地淋漓尽致。有趣的是二种海生动物的巧妙搭配,使壶顿生动感,灵气突发,那海马弯曲叮在螺壳上被巧作壶柄,似动非动,一只螃蟹爬上螺头,似乎要尝尝螺肉的美味。作者独具匠心,抓住这瞬间的变化,把螺钿当作壶盖,又把螃蟹当作壶镝,真是妙趣横生。二、乡土气息、田园情趣浓郁。王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融入于他的创作之中。蝉、蜻蜓、螳螂......等小动物,在他的作品中,只只生动可爱,被人格化了。如一方以澄石为材的“丝瓜笔筒”雕凿得形神兼备,灵气十足,笔筒镂空雕凿,藤蔓交叉向上,穿插缠绕着筒体,叶片随风飘忽,丝瓜垂吊其间,几处“小精灵”的点缀更使作品生动活泼,一羽“纺织娘”静伏藤枝,一尾小蜜蜂叮着花蕊,一只螳螂仰爬叶片......呈现着夏日的田园意境。三、技法的多样性和细腻性。他游大江南北,集名家之长于一身,将木雕技法融于石雕之中,其技法的多样性和细腻性已超越了传统的石雕艺术。根据作品的需要或深雕、浅雕,或浮雕、立体雕,或实雕、镂空雕,技法多样,使作品精致细腻,棱角分明,立体感强,神态栩栩如生。如“岁寒三友”石笔筒,即古朴端庄,又细腻清秀,由松、竹、梅组成,构思巧妙,意境深远。作品以柏桩为主体,粗犷的松皮酷似斑剥欲落,底部根枝盘曲交叉,一枝清秀的翠竹、一株傲霜的腊梅、几片坚挺的松叶,伴随柏桩,难分难离,更绝的是一枝竹叶悬“体”而展,把叶气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有风吹欲动之感。

image

  王金根1982年改攻石雕,第一件石雕作品名曰“牧童水牛”,就得到专家好评。到目前为至,他完成石雕作品有150多个品种,2千多件。1985年开始收徒弟,现在大儿子,女儿已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委员、中国民间雕刻协会雕刻艺术一级大师。另两位农村姑娘的石雕技艺也日趋成熟,如今她们仿制出的作品能以假乱真。

  王金根的石雕艺术得到南汇区和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心。近日,正在兴建石雕工场,已有学徒7人,准备再扩招10名学徒,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越开越灿烂。

 

 来源:南汇区书院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