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正文
春节——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符号

刘建(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副书记)

  作为被国务院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庆风俗,也是联结炎黄子孙精神文化的纽带,它所折射出来的种种民俗民风正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全世界很少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在一个民族节日中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礼仪、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春节。春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大写符号。

  而被民众称为“过年”的春节于上海,其风俗大多由江南一带传入,并糅合了天南地北的习俗,使上海的年俗多元混杂和并存,既有上海根深蒂固的本土过年风俗,也有许多浓厚异地色彩的民俗文化,同时与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都市社会生活的确立,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的汇聚相适应。上海的年俗文化正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的互渗与交融,使上海的年俗具有欢乐、丰富、多元的特色,成为海派文化形成的重要的历史环境条件的内容之一,也是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的载体之一,呈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风格。

  早在2001年国家文化部就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虽然春节的礼仪、习俗的形成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其中有些风俗已淡出了现代大众的生活,但作为炎黄子孙,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了解春节文化,有选择的继承春节习俗,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继承和发扬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培育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市民群体,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上海市收藏协会联合三山会馆已多次举办过有创意、有影响的展览,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本次展览,通过五十多幅展板和许多市民手中珍贵的藏品介绍上海过年的风俗,从腊月廿三的“送灶”、除夕、春节、立春,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还将过年期间的其他种种岁时风俗活动列入期间,通过节令溯源、岁时信仰、民间风俗、饮食文化、娱乐崇尚、器物文化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上海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及历史情结。展览对上海节庆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做出了努力。对这样一批有志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社会各界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尊敬,我们也要重视民间组织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在此我向参与本次展览的策划、组织、参展等工作的全体同志表示感谢和敬意。

 

     作者: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