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正文
上海文化发展空间配置研究

  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空间配置问题,是有关城市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问题。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将有助于摸清上海文化资源空间配置的历史与现状,有助于对上海未来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作出前瞻性战略安排。

  思考上海“十一五”期间的文化发展空间配置问题,有四大背景不可忽略:(1)上海将突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从原来集中发展中心城区转向城郊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这一转变将对上海文化发展的空间配置产生重大影响;(2)“十一五”时期,上海将构建相互协调、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这一发展战略将对上海文化资源空间配置提出新的课题;(3)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将对上海的文化发展空间配置提出新的要求;(4)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势必要求有关部门在更大范围内来思考上海文化发展的空间配置问题。

  一、上海文化发展空间配置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一)历史状况

  1、上海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状况

  1949~1983年,上海用于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约11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1.4亿元,同期地方财政支出78亿元,各类项目中用于文化建设的投资仅2.2亿元。1985年以前的30多年中,上海没有建造过大型文化设施,原有的也破烂不堪。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目在全国19个百万人口大城市中占第12位;每万人拥有公共藏书量占第6位;每万人拥有影剧院座位数在29个省市中占第15位①。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文化体育方面的标志性建筑基本上都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如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音乐厅、美琪大剧院等,还有上海当时最大的江湾体育场。由于设施太差,上海没有条件接待国外优秀文艺团体的演出,也没有条件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这与上海这个中国最大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设施建设。“八五”(1991~1995)期间,建成上海影城、东方明珠电视塔、解放日报新闻大楼、上海博物馆新馆、八万人体育场等十大文化设施。“九五”(1996~2000)期间,又建成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书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马戏城、上海科技城、上海美术馆新馆等新的十大建筑;同时还新建改建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鲁迅纪念馆、上海历史博物馆、龙华革命烈士陵园和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中心等一大批现代化文化体育设施,新建、改造的体育设施达1600多个。到2000年,上海共有各类体育场地5000多个。“十五”(2001~2005)期间,上海建成东方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完成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这些设施的建成对于展现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风貌,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上海文化体制的重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上海文化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就结构而言,改变了以往只有文化事业单一模式的状态,文化产业迅猛崛起,展示了巨大活力;就发展主体而言,改变了以往只有政府一个主体的状态,国有资本、非公有资本、外资、非营利性组织等都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这一历史变革使文化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二)现状分析

  1、城市文化整体空间布局有待完善

  目前,上海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已具备相当规模,基本体现了上海的城市面貌。但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相比,以2010年世博会的要求来衡量,城市文化整体空间布局仍有待完善。许多大型文化设施,本地市民的使用率并不很高,光顾者多为外地旅游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部分文化设施交通不够便利;二是这些设施的使用成本过高,高额门票使很多市民望而却步。

  2、文化资源空间布局过于集中的现象有待改变

  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上海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重心一直放在中心城区。2000年上海市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中,首次提出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发展方面实施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的战略,“九五看市区,十五看郊区”,对郊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1年市政府在《关于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的试点意见》中,提出“一城九镇”作为城镇优先发展试点的战略。虽然上海的郊区经济发展已提上日程,但是文化建设并没有跟上。由此产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面向普通市民特别是郊区城镇市民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相对滞后,且空间配置不尽合理。

  从上海城市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现状来看,城市文化设施,尤其是用于广大群众娱乐休闲消费的城市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区过于集中”、“郊区过于疏散”的现象。这是以往围绕单中心发展模式的事后城市规划的结果,目前已经造成加重“中心城区拥挤”、阻碍“城市多中心化”建设的严重后果。根据新空间经济学的城市发展理论,均质的(一般是理想状态)或等级的、分层的要素空间分布易于形成均衡稳定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因此,改变城市文化资源空间布局过于“集中”的现象,与改变城市空间其他公共性资源如交通、生活设施等的极化分布一样,成为上海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郊区城镇体系建设、构建“多中心化”城市格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上海现存的本土文化有待提升。

  众所周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著称,西洋文化、移民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留存的大量近代西洋建筑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许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上海地处江南,其文化起源和文化特色都属于江南文化的范畴,缺少了江南文化这个土壤,上海就不能算做真正的上海。如今上海本土文化的地位远不如西洋文化,上海的城隍庙、豫园离市民的日常生活正越来越远,远不如南京的夫子庙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建设、改造,老城厢整体格局被破坏,许多历史街区和建筑消失,传统的江南文化在市区更是趋于瓦解。上海郊区虽留存不少江南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城九镇”都源于江南文化,却仅有朱家角被定位为江南传统水乡风格,其他城镇均定位为欧美城镇风格。

  二、上海文化建设空间配置的新思路

  为了达到文化资源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的目标,上海文化建设空间配置须从人口分布、城市形态、城市功能三个维度来思考,以形成新的发展战略。

  (一)人口分布

  1、目前上海人口规模在世界特大城市中位居第六位,在全国位居第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心城区(黄浦、卢湾、静安等)人口密度过高,每平方公里有42409人②。按照2000年的统计,内环线以内每平方公里有4.01万人,内外环线之间有2.04万人,近郊区有0.32万人,而远郊区每平方公里仅有0.09万人。

  2、为了优化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结构,控制中心城区人口总量,上海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严控中心城区人口总量,引导市民向郊区分流。到2020年,预计上海郊区人口将从现在的657万上升到900万左右。

  3、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已开始呈现郊区化特点,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等要素的空间配置与人口的再分布态势不相适应。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大量郊区新城居民文化生活贫乏,强化了他们对中心城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的依赖,而且抑制了相当一部分的文化消费潜力,制约了郊区新城文化功能的建设。因此,上海文化建设空间配置须与人口分布发展趋势相协调,须有前瞻性的安排。

  (二)城市形态

  1、上海目前的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现状是以中心城区为主,已经造成经济活动和人口过度集中,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基础设施压力沉重,城市商务成本节节攀升等一系列弊病。

  2、上海已决定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入手,通过城市形态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十一五”期间将坚持推进“三个集中”,重点建设若干个经济实力雄厚、综合功能完善、人口规模在80-100万之间的新城,稳步推进郊区城镇体系建设,形成中心城-中等城市-节点城镇的城镇体系,从而实现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实现600平方公里与6000平方公里的协调发展。上海文化建设空间配置应该与此战略布局相配合。

  3、“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建设空间发展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改变文化资源空间布局过于“集中”的现象,构建与城市战略发展相协调的文化空间形态,以促进城市文化资源空间配置与空间形态战略规划协调发展。

  (三)城市功能

  1、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制造业战略升级,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迫切要求。科教兴市战略不仅体现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上,也体现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上。上海中心城区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上海全境形成“一极五带”的产业空间格局,并将在金融、物流、高新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国际大都市的服务功能。

  2、上海应在文化创意产业、新闻传媒、出版发行、休闲娱乐等方面强化文化服务功能,并及时作出与此功能相匹配的空间配置调整。

  3、推进均衡布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变化较大,新建的大型居住区不断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过去以行政区划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的局面。因此,应在新的人口分布和新的城市功能要求下,统筹考虑文化资源的空间配置。

  三、上海文化发展空间配置的原则及构想

  (一)上海文化发展空间配置的原则

  1、要与上海城市未来的人口分布、城市形态、城市功能相协调。

  2、要遵循上海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尊重和符合上海本土文化的精神和特色,尊重和发挥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和现有优势,兼顾历史延续性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

  3、要形成完善的等级空间结构体系和合理布局,使文化资源空间布局的过程成为一种良性变化和运动。各次级中心和地方中心要以本区域规划纲要为依据来构建城市文化网络,避免结构、功能趋同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形成的文化空间要既有区域重点和区域特色,又能与其他次级中心相关联、相配合。

  4、要重视城市建筑中蕴含的城市文化的空间表现。一方面要注意城市建筑规划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协调;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发展和空间拓展必然涉及到旧城区的改造与新城建设,因此还要正确处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现代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在以城市建筑为主要载体的城市物质形态建设中注意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含量的提升。

  5、要采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思路和超前设计,谋求文化设施布局的最优化策略和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6、要将“宜居城市”和“人性化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体现人文精神,注重环境保护,做好内环与外环线之间、郊区的人居文化建设工作,要提前预留与这一目标相适应的文化发展和建设的空间。

  (二)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网状布局

  通过制订文化发展空间规划,实现“点、线、面”多方位的网状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所谓“点”,是指大型的城市文化设施应尽量围绕一些主要空间节点集中布置,如人民广场、外滩、陆家嘴、世纪广场等。要增进文化设施节点的可达性和交通换乘的便捷性。

  所谓“线”,是指城市线性的文化空间,包括河流和道路沿线形成的文化空间,例如黄浦江和苏州河沿线的整治和开发,南京路、淮海路、衡山路等各具特色的文化街道等。要增加这些线性空间的舒适性和开放性;线性的滨水空间还要强化其向城市内部空间的渗透性。

  所谓“面”,是指以街坊、社区为单元构成的覆盖全市的文化公共空间,它既覆盖历史文化风貌区,也包括普通的街坊和社区,是城市文化的“底”,是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

  点、线、面的网状空间布局并不是同一个平面上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体系。节点、线性空间、面状空间之间又会建立起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空间网络。在这个文化空间网络中,人人都享有文化参与的机会和利用文化设施的平等权利。

  (三)凸显滨海临江的“水文化”特色空间

  城市之水既是自然的,也是人工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类无论是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与水有着深切的关联。事实上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城市之水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演变为城市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③。

  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作为城市的一项自然禀赋,发挥着多重的文化功能,它将历史性、象征性、娱乐性和生活性集于一身。泰晤士河穿行于城市内部,与便捷的交通、宜人的绿化空间融为一体,串接起两岸和腹地内的城市文化设施。沿岸分布有威斯敏斯特教堂、千禧摩天轮、千禧楼、国家剧院、伦敦桥等著名建筑。泰晤士河不仅为市民创造了和谐、高雅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伦敦特有的文化气质。

  巴黎的塞纳河同样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沿线不仅有轨道交通,还分布有游船码头,交通换乘十分方便。塞纳河是巴黎城市发展的缩影,沿河摆开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性场所将这座城市的过去娓娓道来,埃菲尔铁塔、协和广场、奥赛博物馆、卢浮宫、巴黎圣母院……每处文物古迹都是一部动人的小说,不断引起人们对于往事的回忆。

  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虽然不过几百年,但这百年的时间同样给这座城市的自然环境赋予了精神和活力。上海在地理位置上不仅滨海,而且还拥有两条意义十分重大的内河——黄浦江和苏州河。上海的“两河流域”,既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又是未来发展的希望。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孕育和见证了近代上海城市的成长。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借助于地理优势,沿岸金融贸易业、港口运输业、近代工业得以兴起和发展,使上海成为中国的门户、世界闻名的远东大都市。黄浦江沿岸的外滩以及外滩近代建筑群已成为上海“繁华大都市”的标志性景观,另外许多近代兴建的产业建筑也是黄浦江畔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如杨树浦水厂、杨树浦电厂、上海煤气厂、江南造船厂等。随着内河运输功能的逐步减弱,黄浦江沿岸将成为一条城市文化空间带,旧的产业建筑将进行功能置换和更新,成为市民共享的文化资源;绿化开敞空间也将逐步增多。随着北外滩航运中心、世博会会址的建设,黄浦江将再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可配合世博会布局,在黄浦江这一上海的南北轴线上建立航运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博物馆群,让上海的水文化历史在此接续和汇集。

  苏州河与黄浦江垂直分布,是唯一一条横贯上海市区的东西向河流。1843年随着上海正式开埠和租界的兴起,苏州河沿岸出现蜿蜒的马路,河上架起了座座桥梁,沿岸建筑逐渐增多,成为一条极富生活气息的内河。苏州河两岸,恒丰路以西地区为近代上海民族工业集中的沪西工业区,远东最大的机器面粉厂——福新面粉厂就诞生在这里;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啤酒厂也坐落在这里。改革开发后由于房地产开发和工业污染,苏州河部分河段景观遭到严重破坏,水质恶化。近些年上海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苏州河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对污染进行了治理。随着沿岸绿化和开放空间的增多,旧仓库和旧厂房里创意产业的入驻,苏州河两岸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

  上海濒临东海,沿海地区一直以来主要从经济方面利用海洋资源,但是随着城市空间逐步外延,滨海地区的文化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例如提出“生态崇明”的口号,对湿地保护给予极大重视。随着长兴岛和横沙岛的开发,新的滨海文化也将应运而生;临海新城的大规模建设也孕育着生成新文化的契机。

  (四)未来发展需要预留、保护和提升的文化空间

  1、全面保护和利用城市文化遗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相传。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是每个国家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上海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从短期看来,保护和发展这些历史遗存是一项高难度、高投入的工作,但是长远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获益的过程:城市文化将得以继承和升华,历史遗产的再利用将使社会资源得到节省,城市居民的生活将更加稳定和谐。姑且不论无形文化遗产的利用,上海目前可供发展的有形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几类:

  (1)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城区内不仅保留了大量风格各异的近代西洋建筑,还留存有一定数量反映江南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如豫园、城隍庙等。上海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自198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后,二十多年来,上海有398处优秀近代建筑被列入保护名单,总建筑面积达283.3万平方米。随着进一步的普查,数量还会不断增多。

  这些受法律保护的历史建筑,多为历史上的“经典”建筑,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所,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过去这些建筑多为达官贵人所拥有,如今已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应该尽量发挥它们的社会价值,使其成为公众都能享有的社会资源。

  (2)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与保护建筑同样重要的还有一些普通的历史建筑群和街坊,它们构成了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主要内容。上海中心城区目前共有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占地约27平方公里。《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已由市政府批准,其余10个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已进入最终评审阶段。上海还将对中心城区的衡山路、思南路、山阴路等93条历史风貌道路进行总体规划、分类保护,其中53条道路进行原汁原味整体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风貌区既包括一些经典的建筑和建筑群,也包括大量普通的公寓、新式里弄、旧式里弄、各种公共建筑以及革命纪念地,内容十分丰富。如何在保护这些“历史记忆”的同时,延续它们的生命和活力,是城市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课题。

  与中心城区不同,郊区的30多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在内容上比较一致,都是具有典型传统江南水乡色彩的城镇或村庄。它们是追溯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真实历史记录,也是让世界了解上海的最直观、最生动、最富有说服力的窗口,是对中心城区文化资源的有力补充,具有同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一样重要的文化地位,需要给予关注。应对29个古镇的主要文化遗迹及时采取有力保护,如枫泾古镇的39座古石桥(元代致和桥、明代瑞虹桥等),泗泾古镇的云间白鹤寺、颐园、古范园、秦家花园、王家花园等,娄塘古镇的19条古街巷,罗店古镇的三湾九街十八弄,庄行古镇建于1368年的古街,奉城古镇的古城墙,堡镇古镇的11处历史建筑,州桥古镇的宋、元、明、清朝古塔,新农古镇的五龙庙等。应与目前文化部门正在进行的文化遗产调查与申报工作结合起来,尽快确定具体的保护名录,加大保护力度。

  (3)大量近代产业相关建筑物

  上海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上海迅速发展为近代大都市,外国资本家开办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工厂,与此同时,民族工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厂总数占全国工厂总数一半以上,1949年上海共有各类工厂10000余家,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仅杨树浦一带,就有我国最早的煤气厂、发电厂、自来水厂,还有许多早期的工业旧址。杨树浦煤气厂的前身是上海创办最早的“大英自来火房”,它的碳化炉房是中国第一座钢铁结构厂房建筑;杨树浦发电厂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火力发电厂;杨树浦水厂前身是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也是上海最早使用混凝土的工业建筑。

  产业遗产保护在认识我国生产技术发展史方面有积极意义。上海的近代产业建筑不仅反映历史的转变,也反映了生产技术发展的过程;产业建筑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建筑审美价值。同时,保护和再利用产业建筑还具有生态环保意义。对破旧的厂房、仓库、码头等近代甚至现代产业的遗产,作为环境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利用,不仅有经济效益,更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意义,可以复兴都市中逐渐衰败的地区,增加都市的活力和生机。

  2、预留空间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当前上海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而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上海实现这些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应该配合上海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适当配置那些能够提升上海城市服务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预留一些城市空间来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如外滩—陆家嘴金融服务圈、苏州河及其他地区的创意产业园区。上海近年来广告业发展迅速,广告总量居国内第一,且有很多国际传媒巨头在上海设立大中华区总部,很多国内大型广告企业总部也多酝酿迁往上海,可以在淮海商务圈,设立大型“广告商务区”,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麦迪逊大街”。设计业对于上海实现制造业的战略升级、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能级至关重要,现在深圳已提出打造“设计之都”,抢占设计业的龙头地位,上海也应该充分重视设计业作为一个整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高端地位和重要价值,在“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泰康路艺术街”等“创意聚落”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设计业的集聚。

  可充分利用治理、建设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时机,在恢复两河原有面貌的同时,加快两河沿线的文化发展空间规划和布局,提高该区域土地使用价值,进行必要的土地储备,并为其注入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相应的新功能: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在此集中,成为从事文化、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动漫等高端创意人员的集聚地区。

  3、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布局

  在综合考虑以往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布局的基础上,以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为主要参考指标,充分顾及新建大型社区和人口密集区域的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均衡化布局。“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置应当优先考虑郊区,逐步加大对郊区新城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资源的配置,逐步改变郊区公共文化服务滞后的局面。

  4、提升社区文化空间的能级

  社区是城市社会组织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起到了联系个体和一定的社会集团的作用,如促进社区文化交流、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促成邻里和睦、消除社会分层等,是社会正常运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中间环节。上海目前大约有1700万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截至2004年底,上海共有221个街道、乡镇,还有为数更多的各种规模的社区。应该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区县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在街道、乡镇层面完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社区信息苑等的建设,为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五)在郊区文化建设空间布局中体现自己的特色

  1、利用郊区文化资源提升本土文化的地位

  上海市未来发展新一轮战略重点对郊区的功能进行了新的定位,这必将加速和促进郊区的新发展和建设,从而对郊区文化发展建设的空间配置提出新的迫切要求。

  郊区是上海文化的孕育地,拥有许多原生态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提升上海本土文化的地位,为丰富上海文化内涵发挥积极作用。上海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上海郊区虽然间接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始终保持着传统江南水乡的生活形态,江南文化的主流意识十分明显。这也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源头。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对外的主要门户,既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同时也需要有正视历史、返祖归根的勇气,要能面对从属于江南文化分支的事实,从文化源头寻找文化特色。

  应该适当归并、重新整合一些小城镇,使其文化资源产生聚集效应和差异优势,选择一些人文内涵丰富、文物遗留较多的古镇、古遗址进行重建和恢复,展现上海文化的原生样态,延续上海历史文化的文脉,将其转化为新上海文化主核的有机组成部分。

  2、赋予历史文化资源以新的形态

  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重新规划,突出主题,赋予其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功能。比如利用海港新城、洋山深水港、南汇桃园、奉贤的海湾、华亭捍海石塘等资源,开发一个海洋文化综合旅游区,形成这一地区的海洋文化特色。又如青浦、松江一带,有崧泽遗址、醉白池、曲水园、朱家角、方塔园、大观园、松江大学城和东方绿舟等许多历史和现代人文资源,可以此为基础将其建设成人文生态旅游区。

  作为中国的重要港口,上海原来至少有8座妈祖庙,但都已毁坏多年。可以考虑在仍保留妈祖崇拜习俗的金山渔村恢复妈祖庙。妈祖崇拜在我国和东南亚源远流长,是大陆与台湾民众重要的感情纽带,可考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妈祖崇拜以新的意义。

  3、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特色

  保护崧泽古文化遗址、福泉山古文化遗址、马桥古文化遗址。深入挖掘历史内涵,使上海郊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系统展示上海先民开拓史、文明发展史的形象体现。为上海世博会的民俗展示项目预留空间。郊区的文化广场、公共雕塑应当以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人与事物为主,如春申君、黄道婆、陈化成等。

  深入考察和掌握郊区各地的资源特色和潜力所在,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特色来做文章。如29个古镇需要突出的文化主题是不一样的,青浦重固古镇可以考虑突出史前文化,金山新农古镇可以考虑突出秦汉文化,松江(府城)方塔古镇可以突出唐代文化,嘉定州桥古镇可以突出宋元文化,南汇康桥古镇可以突出明清文化,南汇大团古镇可以突出民国文化等。不过,一个地区、一个古镇的文化定位是一项需要特别慎重的繁难工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斟酌和论证,不能凭激情轻易拍板,要考虑预留可以长期发展的空间。

  4、与长三角的文化发展形成互动

  目前,上海已有四分之一的外来人口;而在郊区,外来人口的比例已经接近一半,且70%以上的外来人口来自上海周边的江浙两省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在这样的人口背景下,随着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在人文、经济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也不断深入。上海郊区虽然间接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始终保持着传统江南水乡的生活形态。因此,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不能孤立在上海有限的区域内进行,而应充分考虑到其历史传统以及当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对其的影响,把上海的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个长三角的文化建设大环境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郊区作为上海本土文化的发源地及连接长三角与上海的空间节点与纽带,必将在长三角城市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建设过程中,上海应该充分发挥郊区文化建设的空间纽带作用,利用青浦、松江、金山等地的江南历史文化特色,加强与江苏、浙江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江南文化的共建与开发,注意与江苏、浙江等地人文资源的衔接开发与利用,形成长三角“大江南文化观”,从而有效提升郊区文化建设功能。

  上海郊区的文化建设有条件与长三角互动。譬如,与宝山、嘉定紧邻的江苏浏河是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口,如今浏河仍然保存了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隆重祭奠的天妃宫(即妈祖庙,始建于元代),那里也是今天浏河与嘉定、宝山等地农民、渔民经常祭祀的地方。我们实地考察浏河时发现,那里不仅有郑和下西洋时的历史遗迹与文物,而且出海口离宝山仅1公里,又有大片海滩,可以看到对面的崇明岛,是嘉定、宝山与浏河共同打造中国海洋文化展示区的天然场所。

  四、上海文化发展空间配置的规划建议

  城市规划是一项要涵盖经济、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规划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构建“人”(people)、“场所”(place)与“政策”(policy)之间和谐关系的过程。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世纪,是属于城市的时代。“城市时代”的“空间”是一个崭新的空间概念,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城市非常重视社会空间(social space)和公共空间(public space)的建设,而文化空间正是社会空间和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上海未来城市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由政府牵头展开多层面的文化规划

  文化规划是针对文化发展和文化资源的规划,是关于文化艺术及相应设施的城市适宜度的规划,或者说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在空间上的表达方式。其关注的是构成社会文化资源的活动、设施以及宜人性,涉及的范围包括城市设计、公共艺术、交通、安全、文化工作场所和文化产业区,相关的文化产业链以及文化设施的不同层级等。

  政府的文化规划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强调理论和政策性;中观层面强调管理和能力建设;微观层面强调文化活动和文化自主性。文化规划也可以采取全面的文化规划、专项的文化规划与社区文化规划三种形式同时运作的方式。全面的文化规划协调处理当地文化发展的所有要素;专项的文化规划强调单项文化事务,如历史建筑保护、公共艺术、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社区文化规划要将文化规划和文化政策整合到社区的具体发展中,例如社区服务规划、社区经济发展策略等。

  (二)“以需求为导向”来进行规划

  作为城市空间发展有机组成部分的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应该重视和充分发挥市场利益因素在文化空间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在上海经济全面深入开放、工业国际化与高增值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资源将越来越稀缺,城市空间开发与建设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在市场的作用下,难免会进行一些“破旧立新式”的城市空间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对历史和未来文化空间的保护和预留,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的文化空间开发机制,进行城市文化空间的有序建设与开发。城市规划一定要“以需求为导向”,而不能“以投资为导向”,要对资本(包括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有所控制和约束,不能听之任之。现在国内外投资很多,上海可以利用这种有利形势,让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按照城市规划进行投资,而不是一味按投资者的需要来修改城市规划。

  (三)提高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程度

  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决策过程中,政府、市场和公众应该是三足鼎立的关系。我国在公众参与方面只能说刚刚迈了一小步,大部分规划还是从上而下制定的。现在,上海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已经比较多了,许多规划编制都进行了民意调查和访谈,并且建造了规划展示馆,但即便如此,公众参与水平仍然很低。首先,被调查或访谈者多数是专家学者,普遍性不足。其次,规划展览馆的观赏意义和教育意义浓厚。规划展示更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向公众讲解规划背后的构思,让公众深刻理解规划,进而提出问题。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公共性,也能有效地形成确保规划得以认真执行的公众监督。

  (四)将文化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社区日常管理

  文化虽然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但是绝大部分文化还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才得以表现和传承,这就要求文化规划与一般的物质性城市规划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城市规划和设计达到预设的文化目标。这不仅要求文化规划具有一定的公开性与透明性,还要求各级别的文化管理部门与规划部门进行信息沟通以及密切合作。

  

  课题组负责人:蒯大申

  课题组成员:王宏刚、张松、郑祖安、王红霞、饶先来

  ①胡延照、徐学贤:《上海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现状分析》,载《上海统计专辑》,1986年1月。

  ②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2001年4月。

  ③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蒯大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