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杨立华获奖剧作选
陈达明
认真说起来,立华同志是我的同龄人和同路人。论年岁他最多只不过比我小个一岁半岁;谈工作,我从事的是专业戏剧,他搞的是群文戏剧。由于这一层社会时空的关系,我和立华的相识相知应该也有些年代了。虽说我已记不清最初我是在何时何地与他第一次接触的。
据我所知,立华最初似乎是在当时的上海市戏曲学校学习戏曲表演和舞台美术的。但在我知道并且与之相熟时,他已经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艺术辅导部工作了,并且还是一位颇引人瞩目的群文戏剧作者。而我本人,自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起,也曾因职务工作的关系而关注起并开始涉足上海区县的群众戏剧活动。记得当年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江俊绪兄等一起,还被川沙县文化局聘为川沙文艺创作的顾问。也曾同文艺出版社的张宏志等一起,多次去上海的各个郊县,和当时的文艺工厂(文化站)的一些群众文艺创作干部,如南汇县东海乡文化站的文艺干部计金弟(沪剧小戏《赶不走的媳妇》的作者)、南汇县文化馆戏剧干部邬盛林、川沙县文化馆的故事大王夏友梅等,进行许多有关创作上的探讨。记得当时一起前往的还有我在上海戏剧界同样从事编剧工作的好友如上海淮剧团的乔谷凡、上海越剧院的薛允璜等。在这些顾问辅导过程中,参与其事的当然还应该有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的市群艺馆辅导部负责辅导群众戏剧创作的人。
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功利关系;相交之际往往只是一壶清茶或者一杯薄酒,就便弄几碟家常菜肴,谈天说地切磋剧本写作;间或同座的也应该包括立华同志吧!其情其景,至今令人缅怀。因此,五六年还是七八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专业戏剧与群文戏剧两花并放互相重新接轨,在上海戏剧家协会我的办公室我和他再次见面时,确实有故友重逢之感!
伴随着岁月交替,虽说立华兄与我交往并非十分密切,但他对于戏剧创作的执着我也还是略有所闻的。早在1983年,就以反映杂居在上海石库门弄堂中文革后青年一代的情感命运的三幕话剧《石库门》获得了上海市首届“十月剧展”的二等奖。自此以来的二十余年中,可以说是笔耕不辍,不断有新作奉献。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尽管他的职岗或因工作需要或因领导安排而不断变换,有时甚至是与戏剧创作毫不相干的;例如群艺馆少儿文艺工作室负责人、群文理论刊物《群文论苑》的责任编辑、上海故事杂志的广告部主任并兼杂志编辑等,甚至义务兼职《上海群众文化志》的编撰工作达十年之久。但是与此同时,他的戏剧创作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他不但利用业余时间始终坚持创作,还对各种戏剧样式广有涉猎;话剧、沪剧越剧锡剧、小音乐剧、小歌剧、包括儿童剧学校剧等,而且不少作品在上海市乃至全国性的汇演和比赛中屡屡获奖。我想,这也是我在这篇序文中所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他是一个执着的人,是一个执着于戏剧创作而不致歇息、止步的人。
实事求是地说,到目前为止,在这本选集中,我相对比较熟悉比较最喜欢的还是立华同志近几年来所创作的戏剧小品。而在他创作的诸多小品中,我特别最喜欢的又是《奶奶的香水》、《茉莉发廊》和《情人节之夜》这三部。我以为正是这三部作品使得立华同志的戏剧创作达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高度。
我想说的是,这三部作品,首先是取材上的独具慧眼。
应该说,无论是《奶奶的香水》、《茉莉发廊》还是《情人节之夜》,当然也包括立华同志的其他不少成功作品,都十分注重题材的选择。他的选材,大致都具备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贴近生活,贴近普通人群的“家长里短”。因而,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一种令绝大多数观众都倍感亲切的“内容张力”油然而生。
二是视角独特,作品的切入点大都能摈弃人们所熟知的那些“套路”。这就使作品能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构思,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以前面提到的三个戏剧小品为例:《奶奶的香水》是以小孙女的视角,围绕送“三八节”礼物的机缘巧合而展开。其中又巧妙构思了退休多年的奶奶自己为自己买了一瓶香水这一既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又合乎当今时代老年人期盼提升自身生活品质需求之情理的情节设置,在与由儿子的旧观念引发的误解、冲突中,使人们不能不对如何关心老人精神生活的社会命题进行反思。而《茉莉发廊》和《情人节之夜》则生动地描摹了我们的都市中外来打工者这一特殊群体。其切入的角度也同样颇具独特之处。
三是故事情节往往能别具一格。我们且看小品《茉莉发廊》。发廊,已是当今中国社会一道挥之不去的灰色风景线,圈内圈外,常常被视为文艺创作的禁地;即便偶有涉及,也大都以简单化的方式对待。立华的《茉莉发廊》则不同。他以细腻而公正的笔触,深入刻划人物心理,生动展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中这一特殊群体的哀怨喜乐和思想情感。男青年喝醉了酒持刀意欲去寻找强占了他未婚妻的一个小老板报复,被发妹劝阻,清醒后存下感恩之心,这日特地到茉莉发廊来寻人,两人由此演绎了一段欲爱不能的喜悲剧。《奶奶的香水》也与此同理。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的老师在点评这两个小品的剧本时说:前者以新的角度歌颂了人性的美好,后者揭示了新时期老年人精神上的生存状态。羊城晚报在述评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飞彩杯’全国百优小品大赛”时也说,“上海小品《茉莉发廊》从积极的角度反映了发廊打工青年的情感生活,这在以往十届比赛中是没有的。”
四是寓意较深,往往能以小见大。如小品《情人节之夜》写的是一对在同一个城镇打工但因为生活条件所迫长期过着分局生活的青年夫妇,渴望在情人节之夜团聚但障碍重重的故事。这个小品,透过看来可笑的、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铺排,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了几份辛酸。虽说丈夫春水和他的妻子杏花历尽打击绝处逢生地走到了一起,但这个圆满的结局仅仅是由于宿舍管理员“王母娘娘”的大发善心而得来的,这就越加引发了人们对应该如何关心农民工兄弟姐妹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考。
立华同志的这些作品正因为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在舞台上才取得了生动有趣不落俗套不流于说教的演出效果。
立华同志是一位多产作家。他还有很多作品,如电影剧本、曲艺作品,包括故事小说等,不可能包含在这本选集中。即便是这本选集中的作品,我在这篇短文中也不可能一一展开进行议论。但我相信,衮衮读者诸公通过这本集子,不难发现他对戏剧创作的执著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我还想指出的是,除去自身的业余作者的身份,他作为一名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创作辅导干部,多年来还担负着辅导各个区县文化馆站群文戏剧创作的重任。而他在这方面的成绩,应该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本集子里也收录了一部份作品。此外,书后所附其有关创作辅导的心得体会的文章,相信对从事群文戏剧辅导与创作的同志也将是不无裨益的。
(作者系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上海文艺创作副主任、著名剧作家、一级编剧)
附注:杨立华获奖剧作选一书现已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新华书店有购。该书大32开;537页;定价每册30元。读者也可汇款至上海市晋元路88号2号楼陈萍同志处邮购。(请另加邮费3元)邮编:200070,手机:1376163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