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正文
2011年上海市(区县)文化馆馆长年会召开

  2011年上海市文化馆馆长年会1月18日在宝山召开。市文广局副局长王小明、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杨庆红、副处长符湘林、宝山区文广局副局长应文灿、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副馆长钱伟萍、蒋金明以及全市各区县文化馆馆长、书记共计6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钱伟萍副馆长主持。

  会上,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首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2010年度全市群文系统的主要工作:一是全力以赴、成功圆满地完成了世博会“上海周”、“非遗传习馆”、城市文化广场周周演、城市文化体验日、世博会上海社区市民活动、世博合唱节、世博会参展方代表活动日、冲刺一百我们在行动等园区内外各项工作,用责任、热情和奉献诠释了世博精神彰显了群众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以“群星奖”评选为推动,依托自主创作品牌,着力提升群文创作演出水平。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中共获得21个奖,其中作品类(舞台)13个,项目类3个,5人获“群文之星”称号。舞台类作品获奖数创历届群星奖之最,名列全国前茅。三是狠抓两个“全覆盖”,稳步有序地推进社区文化指导员派送工作。年内全面完成“向已建成的15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派送指导员全覆盖”和“区县网上派送全覆盖”目标。东方社区文艺指导中心全年共派出401名专业社区文化指导员对全市18个区县158家文化活动中心的511支业余艺术团队进行了25321人次(每次4课时)的指导,接受辅导的社区群众超过62万人次。四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着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了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编辑出版和系列专题片摄制工作,正式开通“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评定了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重要传承人130名、通过“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积极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五是基本完成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群众文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六是市、区两级群艺馆、文化馆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精力,推动基层群文工作有声有色开展。萧烨璎馆长还就2011年工作向各区县馆进行通报和对接:一是围绕重大节庆,精心策划组织群文创作和展示展演活动,努力推动全市群文舞台大发展大繁荣;二是继续推进社区文艺指导员派送工作的深化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指导水平;三是完善机制,创新手段,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群文团队,为事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会上,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徐汇区文化馆馆长张晓言、奉贤区文化馆馆长缪青和宝山区文化馆馆长胡建分别从本馆实际工作出发做了交流发言。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杨庆红通报了2011年全市公共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点。

  市文广局副局长王小明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2010年全市群众文化工作,他说市文广局、市群艺馆的工作离不开各区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他代表市文广局向在座的各位表示感谢。他指出,2011年是庆典年、民生年和创新年,面临新的形势,应围绕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庆典活动、切实改善文化民生、努力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推进新一年工作。对做好2011年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增强文化自觉,努力实现“文化聚心、文化惠民、文化育人”;二是要把握发展主线,在发展方式上体现两个更加,即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更加注重软件建设;三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要从广覆盖向高效能转变,群众文艺创作要从新品多产型向精品、优品多产型转变,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要从比较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