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群青春靓丽的年轻人,每个人都是上海写字楼里拥有光鲜工作的白领;
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记忆中似乎只有老年人才会喜欢的传统艺术样式。
这两者是如何相融得如胶似漆的,带着这样的疑问,作者走访了上海卢湾青年越剧团――这个而今已成为上海市业余越剧团队中首屈一指的招牌剧团。
探访一
上海卢湾青年越剧团组建于1986年,剧团人才荟萃、阵容强盛,拥有编导、舞美等主创人员,并拥有专门的场地、乐队和服装道具,在上海业余越剧团里最为“专业”。剧团一改群众戏曲文艺普遍老龄化的面貌,网罗了大量上海业余越剧界顶尖的年轻戏曲人才,这些演员青春靓丽、流派纷呈,二十年来,剧团排练上演了《剑笔情》、《姻缘错》、《明月重圆》等一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原创剧目。其中《剑笔情》荣获1992年艺术节文化奖;《姻缘错》更是曾创下了献演上海大世界舞台二个月的演出纪录,场场爆满、久演不衰。近年来,剧团还相继排练上演了越剧经典剧目《红楼梦》、《梁祝》、《何文秀》、《双狮宝图》等大型古装戏,制作精良、表演的专业化程度,令戏迷赞叹不已。

二十余年来,剧团所排练的折子戏近七、八十部,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盘妻·赏月》一折获“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民营剧团擂台赛”银奖;《红楼梦·宝玉夜祭》获上海首届戏曲比赛一等奖;《梁祝·十八相送》获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我们的家园”群文综合艺术成果展演奖。剧团在出人出戏上也是成绩显著,团中主要演员冯芳芳曾获全国越剧比赛银奖等多种奖项;徐萍获上海首届戏曲比赛一等奖,百年名票金奖;徐敏获第三届“明珠杯”全国电视票友大赛银奖;柴丽娟获“横店杯百年名票评选”金奖等,其他青年演员亦分别在全国及市区各类大赛中获高等奖项。2002年,受香港中华文化总汇邀请,剧团赴港演出,甫一亮相,便掌声雷动,是业余界唯一一支出访演出的团队。
剧团拥有明星演员之多、演出质量之高、拥有观众之广,当之无愧跻身上海市及全国同行之首位,成为越剧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使剧团得到了著名艺术家袁雪芬、徐玉兰、范瑞娟、钱惠丽、赵志刚及专家高义龙老师等很高的评价。而剧团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骄人的成绩,不得不提的两个人是:剧团创建人宋九经和团长冯芳芳。
宋九经女士是原卢湾越剧团资深花旦演员,有很扎实的艺术功底。作为前任卢湾区文化馆馆长,她亲自创建了剧团,并以专业的眼光和要求来打磨这支团队,严把选择演员关,并高标准要求演员基本功训练和节目质量。二十年磨一剑,而今剧团的“准专业”水准宋老师实为功不可没。
剧团团长冯芳芳自己本身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徐派小生,作为剧团的领军人物,她把更多的演出机会让给了更年轻的演员们,给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创造了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能够培养出这样一群青春靓丽的演员,在我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成就感。”2006年,冯芳芳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在上海市群众文化奖的评选中被授予“群众文化先进个人”的称号。
探访二
记得小时候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诗:“如何才能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候。”毋庸讳言,这些年轻人除了上班,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排练和演出。最锦绣的年华,便这样留给了舞台上的长袖轻舞、低吟浅唱。也正因如此,卢湾青年越剧团和其他业余戏曲社团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剧团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是年轻白领,演员不仅青春靓丽,而且都拥有很高的学历层次。每周两晚的排练的时间,在外企、媒体、机关等不同单位上班的她们,都会如约而至地赶到排练厅。越剧,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问及她们为什么那么痴迷于这一方舞台,她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知音。的确,在民族戏曲艺术日益衰落、远离主流文化市场的今天,要在生活中寻找拥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实在是太难了。这些或是因偶然缘分走近越剧或是因家庭熏陶痴迷于越剧的年轻人,在剧团中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在这里,她们对戏曲艺术的认识有了交流的平台,甚至拥有了在舞台上一显身手的机会。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不再局限于封闭的网络和狭小的剧场,而是一片更为广阔而清澈的天空。
这些年轻人在票戏的同时,将属于这个时代的时尚审美观念融入艺术本身:道具、服装、头饰的制作,音乐曲谱的整理、剧本的改编……他们在幕后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从中所折射的团队精神,无一不是令人感动甚至比舞台本身更为精彩的。他们还将戏曲艺术介绍给了更多的同龄朋友和同事,因此,每当卢湾青年越剧团演出之时,剧场的观众群中不再是人头攒动的白发老人,有更多的新鲜面孔走进了剧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越剧这样古典的艺术样式所吸引,并加入了剧团成员的行列。
票越剧在今天的上海,俨然已在卢湾青越的感召下,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娱乐形式了。
探访三
二十年来,剧团坚持与时俱进,立足社区,面向群众。除了日常演出外,还面向社会各阶层举行了一系列爱心及公益活动:07年春节期间,剧团以“人道、博爱、奉献”为主题举办了义演专场,演出的全部票房收入均捐赠于卢湾区红十字会;07年下半年度,剧团送戏至社区及郊县,分别在卢湾区各社区文化中心、以及松江、崇明等地举行经典剧目巡回演出,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05年~07年,剧团连续三年成功组织并举办了三届全国社区及海外华人越剧交流演出,活动邀请了大量活跃于海内外业余越剧舞台具有高水准的票友参加演出,该活动在全国乃至海外都名声不斐,并多次获得电台、电视台等传媒的邀请制作专题节目,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地越剧票友的友谊,同时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宣传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此外,剧团还送戏至敬老院,而自1997年起十年如一日的复兴公园清唱活动,更是吸引了大量越剧戏迷票友共同参与演唱,深受广大市民喜爱,每年25场,坚持不懈,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很多在公园晨练的老人每逢周六上午九点都会等待欣赏剧团青年演员的清唱表演,而清丽的唱腔和年轻的身影也给每周六早晨的复兴公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和一派勃勃生机。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剧团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所有的团员也在付出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他们体会到了团队精神是何等重要,同时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剧团无主演,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这样一个整体而存在”这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的道理,正是这种意识构筑了剧团如今的完整阵容。当然,在这些频繁的演出中,演员们所得到的锻炼以及日益提高的艺术水准,则无疑是给予这些艰辛付出的最好回报了。
当结束这三次探访的时候,不禁有些感动,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古典艺术的婉约和典雅的,而这样一群年轻人,能够身体力行地将这样一种古老而清澈的美在时尚人群中传承并推广,这本身便是一件何等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