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群文活动 >>正文
“牡丹亭”庆元宵

  2月17日下午,向化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亭”应邀参加由崇明县文化馆组织的庆元宵行街活动,在崇明最繁华的八一路上巡演,引来许多游人驻足观看。

  “牡丹亭”是一种丝竹加锣鼓的独特民间音乐演奏形式,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崇明民间艺人“崇明派琵琶”大师王东阳创于新河镇,后流传至向化镇、堡镇、港沿镇等地,通常在比较大型的庆典活动中使用。“牡丹亭”亭头呈牌楼形,扎有18朵牡丹花故称牡丹亭,牡丹亭高1.66米,宽1.3米,装饰华丽,亭后连接一条长廊式彩色布蓬,两边挂有彩灯及网绣流苏,布蓬分为4格,每格长3米,全长12米。主要演奏乐器八粗是:板鼓、小锣、小钹、大钹、碰铃、镗锣、大锣;八细是:高胡、二胡、琵琶、三弦、笛、萧、笙、管。乐手们在布蓬长廊下边缓缓行走边演奏,琴声婉转,悠悠沁人心脾;鼓声嘹亮,阵阵响彻云霄。

  “牡丹亭”在上世纪40、50年代非常兴盛,后来随着人们庆典方式的改变,60年代后至今,崇明“牡丹亭”几乎销声匿迹,为了保护和传承“牡丹亭”这一民间遗产,向化镇找寻出“牡丹亭”传人黄启康,重新组起“牡丹亭”演奏队伍,并不断培养新生代力量,努力做好“牡丹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丰富群众庆典活动内容。

 

 来源:崇明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