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故事 >>正文
担点风险拼市场

上海故事杂志社发行部主任   朱政明

 

市场是有风险的,这句话谁都懂,但真要自己面对市场,面临风险,心态就不一样了。《上海故事》在体制上依附于一家文化事业单位,过去的刊物好销,谁也没有真正面临过市场风险。进入2000年以后。期刊市场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期刊的期发数普遍的下滑。就拿上海地区来说,一些颇有知名度,发行量远过百万的刊物顷刻之间就只剩下十万甚至不到十万。分析一下,原因比较复杂。有文化进入多元选择的原因,有大量新期刊进入市场的原因。这些暂且不论,比较确定的却是不管是有品牌的,没品牌的,不管是谁办的刊物,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来自于市场的真正冲击。

     《上海故事》也不例外,自2000年开始,刊物期发数也呈有幅度的下降。尤其是2004年和2005年,下降幅度都超过10%。一时间人心惶惶,工作难度陡增。杂志社领导与我们共同分析:大家都清楚,期刊越来越难办,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选择的必然。问题在于,我们还有没有相应的市场意识和胆魄,有没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洞察力和扭转力。《上海故事》因为具备一定的品牌基础,发行渠道也比较成熟,所以,数十年来所实行的是100%的包销制度,甚至把没有一份退刊,没有一分钱的坏帐看成是莫大的工作成绩。对于市场经济来讲,这其实是一个误区。首先,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将风险全部推给了销售方,本身就缺乏公平性。邮局和期刊商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大,每至淡季或者传统节日,就要求降数。而因为风险是别人担着。我们这里也没有要求对方顶住或者上数的底气和理由。这样就容易造成明明市场上好销,我们这里却在降数的奇怪现象。其次,零售商们也不敢承担这个风险。我们刊物的码样小。积压一本刊物就等于7本刊物白卖,谁还敢多要数。往往是要一点《上海故事》,三五天卖完,也算是多了一个品种。针对着这种情况。在杂志社的支持下。我们尝试着实行5%的代销政策。刚开始时,没见期发数上升,倒见每期有了退刊,就又引起了一阵猜测和怀疑。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坚持不懈,效果明显出来了。06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保持平衡,止住了下跌的趋势;下半年起发行数明显上升,尤其是今年的第四季度,恢复到了2004年的水准,并且呈现进一步上升的势头。当然,在发行机制的改变当中我们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措施,比如,及时调整一些不利于调动积极性的扣率标准。为邮局和零售商们多考虑一点,制定销售数达到一定程度就有所奖励的政策;从07年开始,对订阅实行较大幅度的奖励等等。再加上各地邮局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我们的发行工作又呈现出新的曙光。当然,这里不能忘记编辑同志们的敬业和辛劳,他们把刊物编得好看,我们的工作就好做。这是相辅相成的事。我们这两个行当,谁也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