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故事 >>正文
把"好看"研究透

——上海故事杂志社主编  马亚平

 

《上海故事》——一本32开本的故事读本,整个装帧和版式均属于“草根”类的,2.50元一本,大家都消费的起。自1985年创刊以来,发行量却节节攀升,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故事类刊物的期发数之第二位,在上海600多家期刊中也名列三甲地位。我曾经跟读者、作者无数次的交流,想了解刊物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度和美誉度。他们常会说起一句话:“《上海故事》真要打开了,还是蛮好看的”。好看?这是不是《上海故事》吸引千百万读者,乃至使刊物长盛不衰的根本?是不是《上海故事》立足社会,立足市场的根本?如果是的,那么读者所说的“好看”究竟是什么具体含义,如果把这个具体含义弄清楚,那我们似乎就抓住了《上海故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抓住了刊物的固有特色。我们就还有发展的空间。

好看,肯定有着读者的外在表象——被吸引,被感染,哈哈一笑或者激情难抑,拍案叫绝或者潸然泪下。当读者在阅读时或明或暗的出现这种情绪时,刊物本身的“好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问题是如何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被吸引、被感染,这才是最最根本的地方。我是在刊物发行量连年下挫的时候接任的,刚到岗位时,曾经有人向我建议:在形式上下功夫。说现在是快餐文化阶段,文章要短,栏目要多。多搞一点转载性的小栏目,娱乐性要强一点;也有人劝我:真的打一点“男盗女娼”的擦边球也未尝不可,会对发行量有好处。当然,我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上海故事》通过前几任主编及编辑们的努力,已经培育了数十万读者和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基础。他们靠的是什么?如果彻底的改头换面,对已有的读者又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上海故事》还有吸引人的地方,那这个吸引之处究竟是什么?我曾经在一个会议上听到这么一句话,非常的入心入脑:“男盗女娼“可以在一时上吸引人,但很难长久。真正能长久打动人的,还是要靠人间真情。”这句话其实是在潜意识上开始理清我的一个长期认同,但又不太清晰的理念。其后不久,我在请一些作者对《上海故事》进行概括的时候,也无独有偶的有人这样概括:《上海故事》的特色就是以情见长,真情动人。再联想到: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关照,就是要真正写出人情和人性来。试想什么作品最能吸引人,就是把人物写活的作品最能吸引人,把人物写活的故事才会有生命力。

事到如今,已经通过大量的实践,情况又有了变化。我对于“好看”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而且也更加全面了。我以为: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好看,应该有几个方面的综合和把握:第一个字是“情”,所指的就是人情和人性。说的话是人话,做的事是人事,情感是人的情感,命运是人的命运,这就是打动人的最主要元素,要避免只注重情节铺排,出现情节堆砌的现象;第二个字是“真”,就是作者和编辑创作时都具备真情实感,具备创作者面对读者的那种真诚。而绝对不是故弄玄虚或者卖弄技巧;第三个字是“实”,这是翔实的实。故事描写内容要具体,细致,微观。这里没有将故事写得长一点的意思。而是说切入口和展开都要寻找生活的最细致部分,细节决定成败。宏观的描述往往参入了作者的观点或情绪,不容易达到好看的境界。;第四个字是“新”,这不是说要刻意追求新、奇。而是指文章本身具有独特性。题材上有新意当然更好,老题材,但在创作视角或者文章立意上富有新意也挺好。也会带来好看的效果。情、真、实、新这四个字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一个有机的组合。当故事文章基本体现这个组合要求的时候,故事就一定是个好看的故事,就完全有可能吸引和感染读者。当然,这是自家的一孔之见。提出来是想就教于各位前辈和专家。

话说回来,我们也接受了来自各方的意见,在编辑过程中也作了形式上的改变和丰富,比如加入了娱乐性比较强的《一把幽默》栏目和《四格情趣》栏目。目的是想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有情绪调节的空间。而新辟的,放在全刊开篇之处的短镜头组合则是意图帮助读者尽快地进入阅读,作这些改变的目的其实和上面是一致的,就是为了整本刊物更好看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