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绿化林业部门坚持以系统化构筑“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融合的生态空间,以精细化打造特大城市管养特色,以功能化发挥生态资源综合效益。8月6日下午,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总工程师唐家富做客“中国上海”访谈,就上海在生活垃圾分类中所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困难与网友们进行交流与探讨。
上海开展垃圾分类意义深远
唐家富认为,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涉及到千家万户,需要人人参与。但仅靠宣传还远远不够,许多市民表示没办法和自身联系到一起。2010年,上海日均垃圾量是18904吨,全年达到690万吨,按堆高1米计算,相当于85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另一方面,上海的垃圾量正以一千吨逐年增长,相当于建造一个焚烧厂。因此唐家富表示,要让上海的填埋工作压力减小,达到从源头减量,一定要实施垃圾分类。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始探索垃圾分类,起步于“废玻璃、废电池”两废收集,也就是最早的三分类;后来一直按照“可焚烧垃圾、不可焚烧垃圾、废玻璃、废电池”、“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废电池、可回收”等四分类方法。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一直坚持“把有害垃圾和可资源利用垃圾分离出一般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和“在一般生活垃圾中按照可堆肥或宜焚烧垃圾进行分类”两条主线。自2011年以来,上海生活垃圾分类一直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其它垃圾(干垃圾)进行分类,在今年《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中,最后又把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两类名称采用2011年以来的同位名称,也是在实际3年的推行过程中,考虑市民的意愿、建议以及综合基层工作人员意见而最终决定的。
唐家富向大家介绍,截至2013年底,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居住区、单位、菜场、学校、公园等场所累计达1.1万余个,覆盖居民超过205万户。今年时间又已过半,本市又新增了约17万户居民、近百个单位和公共场所推行垃圾分类。最明显而直观的效果是,自2010年以来,本市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每年实现减少5%,从人均0.82公斤/日下降到0.70公斤/日。全市相当于减少了一座千吨级以上焚烧场的压力。
《办法》出台 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唐家富表示,2013年,在充分调研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和推进情况、征询各方面意见、借鉴吸收北京及广州等地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得以制定,明确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基本原则、责任义务、标准要求等,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标是不断促进源头减量,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逐步落实源头减量的配套政策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包装减量、绿色办公等措施;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在全市居住区、单位等不同场所不断推进垃圾分类,促进单位和个人逐步履行垃圾分类的义务;通过垃圾分类覆盖面的逐步推进、全程分类系统的不断完善,促进本市生活垃圾处理“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唐家富同时表示,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基本思路没有改变,一直遵循“末端决定前端”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两条原则,即生活垃圾分类的类别按照末端处置方式来划分,只有落实了处置流向才能谈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的过程中,尽量减少生活垃圾,尽量资源化利用,减轻生活垃圾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分类标准的确定是对现行垃圾分类品种的进一步规范,从理化性质上理顺各个品种的关系,统一了类别名称,实际的分类模式并未发生改变,依然是以干湿分类为基础,其他类别开展专项收集的“2+X”模式。
引导市民垃圾四分类,切实做好资源回收
四分类方法并不意味着居民需要在家里放四个桶。唐家富建议市民,在活动最频繁的客厅放置一个干垃圾桶,在厨房放置一个湿垃圾桶,这样即能保证家中的干湿分类;对于可回收物,提倡居民“能卖则卖”,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也减少了末端处置的压力;至于废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则需单独放置,丢垃圾时应放入有害垃圾分类桶。
唐家富还谈到,分类投放容器的设置总体是从便利市民投放的角度出发的,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并结合前几年试点及推进的情况,即不同场所根据不同品种垃圾产生量及产生频率的差异,合理配置分类投放容器,方便市民分类投放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在火车站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收集容器。
面对“在没有设置湿垃圾容器的场所,如有湿垃圾产生,应该如何投放?”这样不可避免的问题时,唐家富表示,提倡将湿垃圾带到小区等设有对应投放容器的区域,再实施分类投放;如果条件不允许,可将产生的少量其他类别的垃圾投放到“干垃圾”投放容器。
为了便于市民理解法规的内容,更深入地了解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主动参与分类投放,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与市环保局、市商务委、市住房保障局按照《办法》明确的责任和要求,制定了包括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分类收集容器的设置规范、分类运输作业规范、分类计量工作制度等在内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及相关要求》,其中对生活垃圾分类类别进行了细化说明及实物列举,基本覆盖居民家庭日常涉及的各种类别,可有效指导居民源头分类投放和资源回收。
随着《办法》正式实施,将在借助各类媒体加大宣传的同时,强化源头到末端各环节的培训教育,通过宣传资料、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平台等,提升全社会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知晓程度和参与率。
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减量,落实源头减量措施
唐家富认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源头减量的措施都需要集合多方之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成员单位间的工作联动和推进合力,为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技术、政策、社会系统提供切实保障。
本市立足于实际,探索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引导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其中罚是属于约束机制。而在激励机制方面,围绕提升居民分类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积极探索绿色帐户正向激励机制。探索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形成有效激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的“上海模式”,提高社会动员和参与实效。
积极探索绿色账户激励机制
唐家富谈到,绿色帐户早在1995年就被提出。2009年3月,由市文明办、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团市委、市环保局发起的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助力绿色文化传播”为主旨的“上海绿色帐户”活动至今,绿色帐户活动以多样化的方式持续深入各类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团体。2011年绿色帐户活动更是被纳入了“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市府实事项目,成为了市民参与垃圾分类互动的实践平台、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的公益服务平台,也是政府部门开展垃圾分类社会动员的工作平台。
2013年4月,“绿色帐户”拓展到鼓励日常干、湿垃圾分类领域,通过发放积分激励居民从源头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并按照垃圾“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流程,探索构建前台操作、平台对接、后台支撑的绿色帐户活动框架。简单来说,居民可通过参与干湿分类投放的获得积分,用于实物兑换、抽奖或获得荣誉等消纳途径。
唐家富表示,积分募集的资源兑换是多方面的,实物兑换通过整合市、区、街道三级垃圾分类推进的民间组织和政府机构取得的实物和资金,向部分绿色帐户卡持卡用户提供实物兑换奖励。服务体验通过市商务委及银行类企业运作,特别是社会单位的主动参与,社区周边特定商户,如部分餐饮、大型连锁超市等企业,为垃圾分类活动参与者提供优惠服务。荣誉兑换包括与市教委有关部门联系,结合中小学生“争章夺星”,提供绿色积分兑换星章渠道;对创建文明小区的社区,将社区居民绿色帐户积分情况纳入文明小区考核体系等。公益服务协调各级政府面向市民提供的文化艺术服务、旅游服务、便民服务资源,优先向绿色帐户卡用户提供,提供低价积分兑换或积分直接兑换。社区资源优先向绿色帐户卡用户开放等。
2013年,全市共选取了12个小区进行绿色帐户试点。今年计划继续深化试点工作,试点范围覆盖到包括静安、松江、黄浦、徐汇四个区的全部或部分,约20万户居民,以达到提升居住区源头分类投放参与率、分类质量的目的。唐家富认为,绿色帐户激励机制主要特点在于充分激发市民的责任意识,辅助于激励性奖励,通过绿色帐户,加大宣传,提高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并通过募集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市民参与的积极性、趣味性和自觉性;并且充分依托社会企业,政府搭建平台,通过社会资源激励市民参与,形成社会与市民之间的互动,绿色帐户不是依靠政府补贴来激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而是以政府搭台的方式,构建绿色帐户平台,首先吸引市民参与绿色帐户活动,再吸引企业进入平台贡献兑换资源。
其目的在于培养市民参与垃圾的行为习惯,是否需要长期激励,需要综合考虑几方面因素:一是市民行为习惯是否需要长期激励,还是通过3年、5年就可以实现目标;二是绿色帐户平台的吸引力是否足够强大,如果绿色帐户卡持卡用户活跃,未来成为社会企业推行环保标志的窗口,各方踊跃捐献资源,保证资源兑换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则也可能长期激励,这个问题,我们已委托了相关科研部门在进行专题研究,结合实践工作的不断推进,相信会有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