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复旦大学成立研究院和人才培养基地
2014年12月1日 09:39
选稿:唐风立  来源:文汇报    作者:姜澎

  由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出任院长的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昨天成立,其专家团队汇集了全国的古籍保护研究专家。在很多业内学者看来,这所全国唯一的古籍保护研究院,是古籍保护和研究人才培养的里程碑。

  据介绍,全国高校目前已建成88个古籍研究所,但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是目前唯一的将人才培养和研究结合起来的机构。复旦大学整合了文、理、工科,成立多学科研究的古籍保护机构,使得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了稳定的发展基础。研究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介绍,明年将招收首批10名硕士生,目前已有100多名来自不同学科的本科生报名。

  突破我国古籍保护和研究瓶颈

  现有的古籍保护人才质量不高、缺少科学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古籍保护和研究的瓶颈。在昨天举行的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馆长和博物馆馆长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国内的古籍保护人员,长期以来都是学徒式培养,这样的传承方式不仅缺少科学训练,更缺乏对古籍本身的研究。国家图书馆馆长张志清说,同样是敦煌遗书的研究,在英国,修复组组长就是伦敦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博士。而且在发达国家,没有受过硕士以上的专业学术训练,根本不能参加古籍善本修复。同样,英国修复来自中国的古籍《金刚经》时,整整做了8年,对于每一个破口上受到多少张力和拉力、每一张纸质纤维图谱,都有完整研究,这为古文化传承,甚至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有一次在研究唐代的古籍时,我们发现这本古籍使用了竹制纸——按照考古学研究,竹制纸直到宋朝才出现,顿时产生很多疑问。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对古籍纤维进行无损检验,是我们从未碰到的难题。”张志清说。

  其实对于受过科学训练、具有一些自然科学学术背景的人来说,这再简单不过了。

  建成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是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支持下,由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院、文博学院、外文学院等院系共同组建的学科平台。研究院除了培养国家急需的古籍保护高端人才、保护和整理中华古籍资源外,还将重点建设中华古籍书目数据研究中心,以及中华古籍保护技术基础科学实验室等学术机构,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籍保护学科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信息平台。据介绍,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建设完成以及近年来考古的发现,全国现有2800家单位藏有5000多万册古籍,急需大量古籍研究人才。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就馆藏40多万本古籍,其中很多是国家三级以上保护文物。这些古籍的研究和保护,涉及历史、文博、中文、外文、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不能仅仅依靠古籍研究所来承担。但是2011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至今,全国仅有60多位古籍保护人才。

  作为高分子材料科学家,杨玉良教授过去曾参与过一些文物修复工作,为文物保护团队提供诸如涂料、填充物等各种新型高分子材料。他告诉记者:"古籍保护不同于传统上的古籍整理,它还牵涉到比如对古书、古文物等的处理技术,这需要不同学科协同工作。"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