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为“链”,联岛成陆聚“核”力。两年前,杨浦区委提出成立区域化党建联盟的设想,立刻得到复旦大学党委、同济大学党委等8家高校党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党委等7家企业党组织的热情响应,共同发起并率先成立了全市首家基层区域化党建联盟,在区级层面围绕思想成果共享、人才共育、产学研共促、制度共创、政策共商和服务共推开展共同行动。两年来,联盟不断夯实、深化,构建出“城区—社区—居民区”三级联动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联促“三区联动”深发展
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秉持的核心理念,正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杨浦区委在区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发起并成立的区域化党建联盟,让大家看到了这样一根线、这样一个拳头抓手,通过它,可以把区域内的大小单位发动起来,用党的组织优势深度整合起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资源,汇聚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今年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区委深入听取区域单位的意见建议,健全完善联系服务群众的联动机制;围绕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发动区域单位认领100余个合作项目,努力凝聚区域共识,共建美好家园。四平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战略框架下,注重发挥党建服务企业的优势,建立了处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等制度,建设环同济“资讯集聚地”;发挥党建服务人才的优势,建立了四平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对社区各类便民服务,志愿活动等进行资源整合,建设环同济“幸福生活圈”;发挥党建的公共服务优势,做好环境整治、道路美化、治安稳定工作,建设环同济“公共服务站”;发挥党工委的协同优势,与同济大学23个部门签订共建协议,将换同济的党建联盟阵地向项目化、实效化推进。
联拓社会治理新视野
2013年底,党建联盟向社区下沉,在12个街镇党组织普遍建立区域化党建联盟社区分会,共吸收来自区域内的400多个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给社区带来了许多新气象。然而,让许多社区工作者最高兴的是,各个党组织不分你我地参与社会治理,让街道面对动拆迁、外来人口管理、市容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头疼事”时不再“势单力薄”。
在五角场万达商场边一老式居民区,无独立煤卫、无物业管理,大部分居民为外来人员,给社区管理带来现实挑战,复旦社工系的社团组织获悉后,便与五角场街道联系,帮居委会策划了一系列针对外来人口的关爱活动,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上海,促进了小区和谐。在五角场镇,48家区域单位认领了4大类118个项目,长海医院、东方肝胆医院都认领了“健康直通车”项目,上海体育学院在居民区推广“新型太极拳”、开展智慧健身教育项目。据统计,目前已有近6500名在职党员到五角场镇报到,并自主选择服务项目或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形成“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模式。

联守群众工作第一线
在基层基础工作的第一线——居民区,随着“大总支”体制的全面推进,新气象随之而来:虽过下班时间,居委会办公室依旧大门敞开;居委干部手机24小时待命,居民可以随时电话咨询……在身体力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干部工作作风在转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在提高。在殷行社区,党工委积极整合联盟成员单位的资源,帮助居民区解决实际困难,闸北水厂在中原一村开展助困助学活动,巴士公司、闸北电厂帮助区域内的小区安装探头,上汽集团商用车技术中心经常开展义卖活动,上海柴油机公司承担了街道党建文化工作室建设的任务。
随着185个居民区“大总支”体制的建立,通过做好三道“加法”,使党员服务群众有一个“做得好”的立足点:通过做好委员的加法,将341名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吸纳为兼职委员,使居民区党组织吸纳更多的优质资源为自己所用;通过做好党组织和党员的加法,组织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发动千名机关公务员与困难家庭结成对子,组建了27615人参加的组团式服务团队;通过做好服务群众的加法,发动兼职委员积极认领社区服务项目,坚持每年为社区群众办1-2件实事、开展1-2次活动、联系1-2名困难群众,形成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