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学生党支部与奉贤区南桥兰公馆养老院建立了党员服务基地并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两年来,人文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养老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常规服务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内容,制度化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时至今日,志愿服务在人文学院已经深入人心。
建立规范化的服务培训体系
为提高党员志愿服务质量,人文学院学生党支部2014年初起尝试建立常规化的党员志愿服务的培训体系。志愿服务由学生党支部负责实施,在每次志愿服务开展之前,由志愿服务基地负责人(每个志愿服务基地都有专任负责人)担任主讲,对即将开展服务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培训以现场微党课的形式进行,内容主要涵盖志愿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志愿服务的注意事项、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规经验等。除常规的内容之外,每次培训还会还邀请志愿服务经历丰富的学生党员进行交流,把服务对象的特殊要求、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参考。
打造大众化的志愿服务主体
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首先要保证志愿服务主体的大众化,人文学院通过大力塑造志愿服务活动的典型人物,重点宣传先志愿服务的先进事迹,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建立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致力于在学院形成志愿服务活动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良好氛围。志愿服务主体不仅涵盖了人文学院所有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其他普通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的热情。在兰公馆养老党员服务基地,由之前的以党员为单位发展到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自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自2012年10月以来,300多名学生党员在学雷锋活动日、学校60年校庆等活动中到处可见人文学院学生志愿服务的身影。
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人文学院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志愿服务基地开展了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在奉贤兰公馆养老院开展每月一次(寒暑假除外)的关爱老人志愿服务,常规活动有谈心家常、读书读报、夏日清洁、文艺表演、体育运动等。利用所学的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在养老院开展专业服务。如利用《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对情感孤独的老人进行关爱;利用《矫正社会学》知识对心理障碍、人际困难的老人开展个案咨询与指导、团体辅导等;为改进养老院管理和经营,支部还积极与养老院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探讨。在科学商店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员同志积极利用所学知识,为居民讲解老年人防骗、居家养老、社会保险、礼仪孝道等相关知识。在上海南站志愿服务基地,同学们利用寒假时间参与“暖心行动”——用爱温暖春运回家路;在奉贤区阳光文化园服务基地,积极利用所学的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知识参与“文化助残”活动,向社会弱势群体传递温暖和拼搏奋斗的精神力量。
形成品牌化的志愿服务项目
在奉贤兰公馆养老院、奉贤科学商店志愿服务基地,奉贤区阳光文化园服务基地中,人文学院都打造了品牌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元旦联欢行、“3.5学雷锋行”、“5.4青年行”、“端午粽子行”、“重阳敬老行”等兰公馆养老院服务项目;特殊人群辅导、职工劳动保障维权咨询服务、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等科学商店品牌项目;茶文化的介绍与演示,关爱残疾人士等的奉贤区阳光文化园助残活动。
在人文学院,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党员习惯,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社会实践的常规活动。志愿服务被列入人文学院党员发展、党员转正、党员评优的重要考核内容。人文学院为确保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克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短期性、临时性、随意性的现象,逐步完善相应的经费保障、组织保障、激励机制。目前,人文学院正发动专业教师介入此项活动,努力为今后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专业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