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及起因
年轻干部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着眼于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崇明县委组织部机关针对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机关干部总数75%,缺乏乡镇和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同志占年轻干部总数2/3的实际现状,研究决定分批选派年轻干部到乡镇和农村一线开展实践锻炼。
二、主要做法
(一)把准脉,制定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案
到哪里锻炼、如何锻炼是下基层实践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部机关年轻干部主要欠缺的是基层一线历练,因此在放到哪里锻炼的选择上,重点突出到乡镇和村。在如何锻炼上则重点从时间、作风、目标等方面对年轻干部提出严格要求。在时间上要求2/3以上要在村和农户走访。在作风上要求廉洁自律、踏实深入,不搞特殊、不摆架子。在目标上要求做到“五个一”:熟悉1个乡镇及下属部门的运转情况;形成1篇有质量的调研报告;系统解剖1个村、1家农户;为乡镇或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1条意见建议;撰写1篇下基层锻炼体会文章。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设定,确保了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有的放矢。
(二)精安排,细致抓好服务管理
为使年轻干部下基层锻炼及早进状态、出实效,部机关在服务管理上突出抓好了四个“注重”:一是注重沟通协调。锻炼开始前召集有关乡镇组织委员召开专题会议,对安排的部门和村、带教老师的选择等细节问题进行商议,尽可能做到多学习业务、多接触农民。二是注重后勤保障。提供必要条件帮助年轻干部解决吃饭、交通等后勤保障问题,尤其为方便年轻干部入村入户还专门购置了5辆自行车,供大家循环使用。三是注重联动交流。锻炼开始前召开全体动员会并提要求、短培训;每一批次结束后,开展小结交流,共享经验收获、相互启发促进。四是注重跟踪管理。利用电话、走访等方式动态掌握情况,并在每一批次结束前,由部领导带队到乡镇实地了解年轻干部锻炼情况和各方面评价。
(三)实作风,深入一线扎实锻炼
部机关年轻干部秉持组织部门的优良作风,扎扎实实在一线开展了丰富的实践锻炼。一是积极主动,提前做好下基层“功课”。每位年轻干部下基层前,都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提前对要去锻炼的乡镇、村进行了充分了解,有备而去、有的放矢。二是甘当“小学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每位年轻干部都把下基层锻炼当成难得的人生经历,不摆架子、俯下身子,尽一切可能的机会,了解部门情况、询问民生政策、掌握村级状况,使自己对基层一线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三是吃苦耐劳,进宅头到田头体验农情。每位年轻干部都选择了1—2个村和农户深入走访,有些年轻干部对所在乡镇的近二十个村和农户进行了实地调研、有些年轻干部亲身与农民一道干起农活,在体验农情中熟悉了情况、增进了感情。四是讲究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何走进农户、了解实情,如何掌握村里农户状况,年轻干部们自创了“递上一支烟”攀谈工作法、“不带公文包、穿上帆布鞋”走进农户法等等,设计了特定表格分类统计农村状况,通过易于基层一线接受的简单方式,掌握了实情、锻炼了能力,从各自的角度发现了问题、分析了对策。
三、工作意义及启示
三批次15名部机关年轻干部,经过三个月的深入基层一线锻炼,走遍了5个镇、15个村,走访了300多户村民、40多家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不仅熟悉了基层一线情况,增进了与农村、农民的感情,而且锻炼提升了自身能力,探索了一条年轻组工干部下基层实践的新途径。
接了地气。乡镇一级有哪些部门、如何运转,一个村子有多少亩地、多少人口,一家农户一年有多少收入、多少支出,农村困难党员平时生活怎么样……,这些坐在机关里找不出答案的问题,通过到基层一线的实践锻炼有了大概的了解和掌握,农村基层的情况每位年轻干部都能脱口而出个一、二、三。这在无形中使年轻干部开展组织工作更能考虑基层实际、贴近基层实际,更利于上下联动做好组织工作。
增了底气。三天两头有人上访、什么样的“鸡毛蒜皮”会引发农民矛盾……这些部机关无法碰到的问题,让许多年轻干部第一次接触心里都没底。经过这次“下乡”之旅,大部分年轻干部经历过这种场面、了解了底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增强了今后工作的踏实感。而这种踏实感会沉淀成年轻干部做好组织工作的底气,凭着下基层锻炼掌握的基层一线状况,凭着看到过、经历过甚至参与处理过的“小经验”,更能把组织工作做得务实自信。
长了才气。“基层很有创造力、农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农村也卧虎藏龙”,许多年轻干部经过下基层锻炼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正因如此,年轻干部从基层一线学到了很多“富有智慧”的工作方法,实践中也自我领悟开创了许多符合基层实际的工作模式,形成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深刻思考。15篇沉甸甸的调研报告和收获体会文章、15份详实的农户状况剖析,使年轻干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更会潜移默化成做好组织工作的思路举措,融合提升组织工作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