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周六的清晨,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的“小老师”们便开始忙碌起来。这次,他们要在长白新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七彩小屋”和社区小朋友们共同完成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用一次性筷子制作一架风车。面前的这群“小老师”就是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团队。现在,这群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团队共有25人,而紧紧追随他们一起行动的大学生已多达300余人。而他们,也正是上理工学子参与长白区域化党建、服务社区群众的缩影。
实现“我学习,你成长”
两年前,当杨浦成立区域化党建联盟时,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和长白新村街道共同推出了“七彩小屋”合作项目。项目开展以来,该学院积极落实服务举措,构建“大手拉小手”服务模式。学院党总支充分利用学院专业特色,以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设备工程等专业服务为抓手,开拓用知识技能服务社会的新渠道。学院党总支根据社区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大学生党员带头开展社会服务,以“七彩小屋”为载体,在社区小学生周末和放假期间,引领他们一起学习环保知识,熏陶环保理念。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志愿团队除课业辅导外,还特意设计了一些科学小实验,调动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以制作风车为例,从材料、制作、成本、难易、安全等各种因素考虑,“小老师”们动足了脑筋,一般都要提前一个星期进行知识储备,准备实验器材,先行一步自我学习。而在“七彩小屋”,则手把手带着社区的小朋友们一起操作、一起学习。每当此时,“七彩小屋”便充满着笑声,“大手拉小手”构成了“七彩小屋”最靓丽的风景。
打造新颖知识课堂
“七彩小屋”是一个新颖的课堂。“小老师”们结合各自的公益环保资源,精心设计推出了DIY两栖船、一次性筷子风车、绘画环保袋、自制拼图等手工艺品制作,配合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安全饮食、禽流感防治等一系列的主题讲座,培养小朋友们的科学环保意识。为了保证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安全性,他们每次都是充分准备,做足“功课”。例如,利用废品制作“航母模型”,利用简单过滤设备制作安全饮用水,等等。诸如此类的课程将绿色理念涵盖在有趣的实验中,效果好、易懂易记,受到了小朋友和“大伙伴”的一致好评。
“七彩小屋”又是一个特殊的考场,“小老师”们不仅要深入浅出地解答小朋友们的每一个问题;还要时时注意着他们使用工具时的安全。在这里,这些大学生党员俨然是肩负重任的“家长”。学生党员李向楠说:“周末课堂一般都会持续到中午12点,必须要等到所有小朋友都安全离开后,我们才能结束当天的服务。”
寒来暑往,“七彩小屋”已走过两年的历程。2013年,“七彩小屋”项目在社区和学校的评选中均获得了优秀志愿者项目的荣誉称号。
增加服务内容,“多对多”教学
为了把“七彩小屋”办得更好,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的大学生志愿团队倾力打造服务主体队伍,明确党员带团员的服务方式,不断加强团队的自身学习,巩固提升知识技能,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作风好、水平高的集体;同时在共青团队伍里吸纳一批带头服务、带领服务、带动服务的队伍,以“七彩小屋”为平台,系统、深入地做好服务工作。
为能够了解和明确服务对象的兴趣和需求,志愿者们通过与小朋友交流,做好调研工作,把握社区小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基本需要,并着手进行分类整理。除了课业难题讲解外,还增加了拓展英语词汇、教唱经典英语歌曲、普及科技基础知识、制作科学小实验等服务内容,不仅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而且培育了孩子们的环保理念。
此外,结合学院青少年环境科学工作站,大学生党员志愿者们将工作站内容前移至“七彩小屋”现场,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能领略到神奇的科学实验。课堂设置不再是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而是多对多的互动参与模式,使课堂学习成效明显提高;把微博、微信、QQ等网络新工具作为服务的新载体纳入“七彩小屋”,创建了QQ群、微博、微信群等,及时发布活动的进展与动态,分享学习花絮,极大地激发了小朋友们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