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虹桥街道成立于1986年,地处长宁区的西南部,辖区内企业众多,共有4100多家,个体户约1200户。虹桥的区域状况差异比较大,根据地域分布状况和人文习俗特点,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国际社区与传统小区并存,管理标准与水平不尽相同。
“暖情项目”绵延七载“双联通道”对接需求
参加虹桥街道举办的集体婚礼,令张涛终生难忘。
“一次参加党员联谊活动,我知道街道即将举行集体婚礼,便报名参加。穿西装,配婚纱,有司仪,化美妆,这样的婚礼对于出生在河南农村的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街道还为每对新人免费提供两桌酒席,并让我们在新婚夜入住星级宾馆,这是我和妻子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回忆起集体婚礼,张涛沉浸在幸福中。
每年,虹桥都会推出十大“暖情项目”菜单,由社区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自愿认领。这些项目中,有为白领免费举办婚礼的“暖情婚礼”、有为困难家庭人员提供细致体检服务的“暖情体检”、有为外来务工人员包车回家过年的“暖情返乡”等等。连续开展7年来,“暖情系列”已让8千余人受益,实现了区域单位资源与群众的无缝对接,既彰显了企业责任,又满足了社区各类群体的需求。
金桥大厦由于设备老化,大厦污水处理站已无法正常排污,需要每周靠人工掏挖,否则就会污水外溢,臭气熏天,而业委会的维修资金远远不够使用,这不仅困扰着业主的正常生活,也给物业服务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当楼宇联合支部把调查表送上后,街道领导深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与物业经理沟通主要问题及存在原因,并第一时间联系相关职能部门环卫局,多次现场办公,使问题得以解决。
近年来,虹桥街道通过“双联需求通道”了解企业诉求,开展“六个便利”服务行动,凝聚企业。对接用餐便利需求,设立并运作国贸中心、东银楼宇等6个白领就餐点,白领们用餐便利了,便宜了,也放心了;对接交通便利需求,协调虹联公司,延长新虹桥中心花园闭园时间,方便白领下班搭乘地铁;对接健康便利需求,协调天坛普华医院党支部在虹桥开发区建立医疗服务点,开展现场医疗急救知识免费讲座等等,这些措施都受到了商务区白领们的欢迎和好评。企业也用实际行动回馈社区,构成了良性循环。
社区事务“群众自治”融情家园聚力焕新
服务社区动足了脑筋,服务居民更是下足了功夫。“绿谐林”、“虹谐亭”、“车谐廊”……走进虹储居民区,居民对自己小区的这些惠民景观如数家珍。今年,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虹储的居民又多了一处休闲唠嗑的好去处——一座精致美观、饶有情趣的“梦谐桥”在这小小“螺蛳壳”里做足了“道场”,架设起老百姓的需求和政府民生实事之间的桥梁。这些绿化小品、休闲景观不仅让小区的环境变美了,也解决了令不少传统居民区头疼的“停车难”问题。今年,虹储在居委干部和居民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挖潜,又新开辟出了近20个停车位,累计共辟出车位近80个,真正让老百姓得了实惠。
群众至上、基层第一。走群众路线,归根结底是要让群众满意,让百姓得实惠。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虹桥街道围绕打造“亲情家园”,在辖区其他传统居民区推广虹储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党委为引领,实施了“1+2+X”的载体建设,“1”就是党组织引领的组织,“2”一个是居委会,另一个是协同共治联席会议,X是各居民区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群团组织。如此一来,居委会有了一个整合资源、为民办事的平台,老百姓更是有了一个参事议事、共建社区的自治载体,运作之后颇有成效。比如何家角居民区,这里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困难家庭较多,帮困扶贫的需求量较大。于是,何家角的居民们在居民区“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自发成立了一个名为“帮扶评估小组”的自治团体,对困难群体帮不帮、怎么帮、帮多少,都由居民选举出的居民代表讨论决定,并将讨论结果及时公示,确保了困难群体帮扶的公平、公正、公开。帮扶评估小组成立时间虽然不长,却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收获了老百姓的口碑。截至目前,帮扶评估小组为3户低保家庭安排了合适的就业机会,稳定了收入来源;为4位困难家庭子女、5位困难老人安排了企业结对助学;同时排摸出5户“羞于开口”的特殊大重病家庭,为其争取到了较大数额的综合帮扶慰问金。帮扶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保证了每一分帮困款都能帮到真正有需要的人。
真心换民心,邻里一家亲。和谐的氛围和贴心的服务在虹储、何家角这样的传统居民区凝聚群众的力量共同构建起充满人情味儿的“亲情家园”,而有着“小小联合国”之称的荣华居民区,也汇聚起群众的智慧,在境外人士聚集的古北地区用它独特的方式搭建起中外和谐的“融情家园”。每周,“古北市民议事厅”的6名中国籍议事员和6名境外议事员都会聚在一起,就古北新区居民普遍关注的问题、社区自治共治力量能解决的问题和与社区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代表荣华居民辖区内的中外居民发声。通过“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这个平台已经就社区文明养犬、小区物业管理费质价差异等问题积极开展了商讨,协调处理了学校与小区公共通道停车、公交车便民增设站点、车辆占道毁绿等问题,为推进国际社区的基层群众自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问责任制”改作风精气神来自“接地气”
“如果说基层党组织是党的‘骨骼’和‘血脉’,那么党员干部就是党的‘肌体’和‘细胞’,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虹桥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严永强这样说。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虹桥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自我剖析和撰写材料等,使干部作风焕然一新。考虑到政府服务的主体不仅是党员,还有广大的非党同志,分四类人员开展了集中教育,一类是公务员,一类是事业编制人员,一类是聘用人员,还有一类是协管员队伍,针对这四支队伍,将学习教育贯穿始终。在第三阶段,街道开展了“争做群众满意好干部”的专题教育,对四类人员中间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反响也不错,让党员受教育以外,全体人员也受到了教育。
前不久,针对当前部分青年干部中存在能力不足、定位模糊、消极懈怠等问题,虹桥街道举办了青年干部培训班,以契合工作实际,强调服务能力。培训内容既包括了青年干部必备素质与修养的理论课,又涉及了社区工作艺术方法的实务课;既囊括了革命教育片和青年干部工作短片,又包含了融汇思想的分组讨论和交流互动。
百姓的诉求,就是改进的方向。
根据有些百姓反映,找一个领导、投诉一项事情,有时候会碰到推诿的情况。为此,虹桥街道还建立了“首问责任制”,即谁接电话,一切事情就由谁跟进负责,如果不是接电话人的职责范围,便由该人转接到其他部门,并牵头回复老百姓。
教育加大了,制度跟上了,思想产生了转变,同时带动了作风的改善。机关干部下基层多了,基层见到机关干部和党政班子成员的机会多了,基层反映情况的机会多了,得到回复的机会也多了,老百姓对机关的满意度提高了。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虹桥街道一直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从群众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并要求党员干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对于搜集到的238条具体问题,即知即改、即知即办、即知即应,第一时间给予老百姓回应,提升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整改率达到了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