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美丽新成”志愿者之包伯英:第一堂党课的执念
2014年12月15日 10:37
     作者:于沛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嘉定区新成路街道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生变化,到处给人留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让人难忘的是这里居民发生的变化,每天都有鲜为人知的助人为乐故事。

  我最爱听的是包伯英助人为乐故事。她丈夫姓葛,邻居都亲切地叫她“葛家嫂嫂”。

  “葛家嫂嫂”

  葛家嫂嫂一家从嘉定镇街道迁入新成路街道迎园社区十一坊小区,隔壁邻居是一位年逾八旬的独居老人陈瑞珍。葛家嫂嫂平时以“陈阿姨”长辈称呼,俩人亲密无间。陈阿姨患有严重白内障疾病,双眼几乎失明,初到新的生活环境,一时难以适应。葛家嫂嫂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平时总是主动上门,教他如何安全使用煤气呀;帮她上街买菜,购置油盐酱醋呀;替她代缴水电煤气费呀;葛家嫂嫂家里烧了好吃的菜,煮好了馄饨给她送去一碗呀,让陈阿姨有近邻胜远亲之感。

  一转眼,3年过去了。原来和睦相处好好的,陈阿姨的眼睛突然失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怎么办?葛家嫂嫂急得四处打听,好不容易在附近农村给陈阿姨物色了一个中年妇女保姆,可是这位保姆在她家只干了一个月就辞职了,原因是陈阿姨给的钱太少了。这可把陈阿姨急得六神无主。“葛家嫂嫂,往后日子我可怎么过呀?”陈阿姨紧紧抓住葛家嫂嫂手,颤抖地说。“不急,不急,还有我呢。”葛家嫂嫂让陈阿姨吃下一颗“定心丸”后,认真想了好久好久,感到这孤寡老人只有自己来护理了。

  这可不是一件替陈阿姨买买油盐酱醋的小事呀?葛家嫂嫂,你丈夫中风瘫痪多年,小儿子在家等待医院通知做手术,你的家人会举手同意吗?熟知葛家嫂嫂家里困难的邻居手心里都出汗了。

  这天,葛家嫂嫂安顿好陈阿姨后,回到家里,把小儿子叫到父亲床前,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他们。小儿子望着母亲期待的目光说:“陈阿姨双目失明,又是孤独一人,我们应该帮助她。”老伴则关切地问她:“你去护理陈阿姨我没有意见,但你要考虑考虑,现在既要照顾我和儿子,又要照顾陈阿姨,吃得消吗?”葛家嫂嫂得到家人支持后,心里有多么激动。虽然窗外寒风袭人,但葛家嫂嫂感到家里却是热乎乎的。从此,葛家嫂嫂与陈阿姨早晚形影不离,一日三餐都在一起吃。

  陈阿姨85岁那年,终因年迈体弱,卧床不起。葛家嫂嫂便把一日三餐端到陈阿姨床前。陈阿姨病了,就推着轮椅送她去医院看医生。葛家嫂嫂为了及时掌握陈阿姨需求,请人在自家安装一只电铃,把开关系在陈阿姨床前,做到铃声一响就到。冬天来了,葛家嫂嫂每天早晚两次给陈阿姨冲好汤婆子,生怕老人受凉;夏天来了,葛家嫂嫂每天都要给陈阿姨洗澡。并特地在她床头装了一只微型风扇,让陈阿姨在盛夏享受丝丝凉意。每当陈阿姨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时,葛家嫂嫂总是不顾难闻臭气,及时帮她擦洗身体,处理床铺,换上干净衣裤。2004年10月的一天深夜,陈阿姨因突发性便血,血小板骤然锐减,危及生命。葛家嫂嫂立即叫来儿子、儿媳与她一起把陈阿姨送去医院抢救。在陈阿姨住院期间,白天她守候,晚上由儿媳陪,直至陈阿姨病愈出院。

  2010年10月15日,陈阿姨终于与她日夜相伴的邻居葛家嫂嫂分别,享年98岁。一个长期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能活到98岁,不是一个奇迹吗?这个奇迹,葛家嫂嫂为之付出了整整16年的辛苦!

  “夕阳红”队长

  听说“夕阳红”为老服务队队长包伯英先进事迹今年被搬上新成路嘉年华舞台,我们特地赶到她家采访。她已是八旬老人,朝如青丝暮成雪,戴着一副老花眼镜,神采非凡。见面第一句话:“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把我们带到了六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1952年春天,乍暖还寒。风华正茂的包伯英进入街道工作,勤奋好学,积极要求上进,在领导和群众中已有顺耳口碑。这天白天她上完第一堂党课,老师一句:“共产党员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话深深地印在心里。晚上,她怎么也睡不着,想了又想,于是提笔给党组织写了一份申请入党报告。在她看来,写了入党报告,就要以党员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了。然而岁月无情,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环境变了又变,单位换了又换,一个有海外关系的青年要想实现自己的追求,难啊!1976年,风雨过后,终于出现美丽彩虹。包伯英从贵州退休回到嘉定,继续在用她的默默行动,争取入党。

  1998年,包伯英与梁医生第一次进街道敬老院为老人洗头、理发、量血压。临走时,敬老院院长用期盼的眼光看着她:“你会常来吗?”“会的!”包伯英爽朗地答应了院长。翌年3月,由23名志愿者参加的迎园社区“夕阳红”为老服务队诞生了,姐妹们推选包伯英当队长。打这以后,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月15、30日两天,包伯英和志愿者就会出现在敬老院,这一做就是13年。

  包伯英为民做的都是别人习以为常的小事。然而,包伯英为民做好事背后的艰辛却鲜为人知。有一次,她从敬老院回家,推开房门看到跌倒在地瘫痪的爱人,一股辛酸泪水顿时夺眶而出:“对不起你,老葛!”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爱人非但没有一句责怪的话,反而鼓励她:“阿英,是我不小心,没事,不要为我担心,继续做你的事。”包伯英紧紧抱着爱人,很久,很久。她为有这样一位老党员伴侣而自豪。

  包伯英没有被家庭困难压倒,也许就是年轻时崇拜名师那句话“共产党员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在起作用吧!她的身影依然出现在街道敬老院里。

  到过敬老院的人都知道,住在二楼都是全护理老人。他们当中有的长期卧床不起,有的中风疾病,有的神志不清,给这些老人理一次发有多累,可想而知。先要把老人扶起来,让他坐在床沿靠背边,或者移坐到床前的椅子上,然后包伯英弯下腰替他理发,半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却从未说过一个“累”字。

  包伯英身上有一股精神力量,感染了“夕阳红”姐妹们。15年来,他们跟着包伯英风里来,雨里去,为敬老院70多位老人义务理发上万次。

  包伯英助人为乐可贵之处出于自然。1999年,包伯英在和邻居闲谈时,得知社区不少老人患四肢关节酸痛症,肩周炎症,引起她的关注。在退休梁医生指导下,她把几个患关节酸痛、肩周炎居民请到家里,替他们拔火罐,久而久之,这些老人感觉效果蛮好。这消息不胫而走,前来找包伯英拔火罐的人越来越多,有点招架不住了。居委会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把金秋老年活动室作为包伯英拔火罐场所,并购置了几套真空磁性拔火罐供包伯英使用。

  包伯英有了拔火罐用武之地,又和“夕阳红”姐妹们商量,规定每星期一、三、五为老人拔火罐服务。同时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把每年大伏天作为集中对老人精心拔火罐服务。如今,不仅自己社区的老人享受“夕阳红”服务,连周围社区的老人也赶来了。

  2003年6月,“夕阳红”队长包伯英经过半个世纪执着追求,终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那年已经71岁。

  包伯英孙女从贵州考进上海财经大学后,有一次来嘉定看望她时,发现奶奶曾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第三届上海市“慈善之星”等60余项荣誉时,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奶奶你真棒!”包伯英对孙女说:“奶奶现在不担心你的学习成绩,只希望你好好做人。”后来她孙女在读大学二年级时就入党了。

  读书读报小组长

  包伯英创办阳光读书读报组已经过14个春秋,小组从成立当初8人发展到50多人。他们每周集中学习一次,风雨无阻,唱革命歌曲,读书报杂志文章,交流心得,议国事,谈家常,每次学习都有一点收获。

  在包伯英看来,替别人理一次发,拔一次火罐,洗一次脚固然能让别人感到愉悦,但不如给居民送去文化,照亮他们的心灵之窗,使更多人懂得人生价值,都乐于做默默无闻的、习以为常的事,社区自然就会形成文明风尚。

  包伯英说,读书读报小组长最不好当,最吃力,决不像给居民量一次血压那样轻松。学习地点是固定的,但学员都是自愿的呀,如何留住学员,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学习之前,主讲人既要选好报刊文章,又要联系社区实际情况,使每次学习入耳入心,往往需要花五六天时间才能备好一堂课教材。

  阳光读书读报组特点非常鲜明,就是生动、易懂、实用6个字。社会上形形色色骗子很多,居民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包伯英就从报上选来《谨防马路骗子》文章和大家一起学习。学员朱阿姨学习这篇文章后,联系自己上当受骗的教训,告诫大家走在马路上要提高警惕,切莫贪小失大,使大家受益匪浅。为了丰富学员知识面,包伯英经常请街道讲师团到读书读报组作党的十七大以来辉煌成就报告,给学员讲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市面貌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开阔学员眼界。去年,阳光读书读报组还和南塘河社区读书读报组、南翔新丰村读书读报组结成对子,相互交流读书读报经验,开展联欢、游园活动,成了居民求知、开心、向往的去处。学员胡兰英虽然搬过3次家,离阳光读书读报组越来越远了,但她仍坚持每周来学习。她说:“这里是我听听、笑笑、看看最开心的地方。”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