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黄浦区新桥居民区:“新上海人”为社区自治添活力
2014年12月17日 09:48
 来源:上海基层党建网    

  黄浦区新桥居民区位于黄浦、闸北、静安三区交界处,是以旧式里弄为主的居民住宅小区,常住人口4000余人,其中外来人员已达1876人。由于人口流动性大、人员复杂,邻里之间、尤其是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多有发生,由此引发的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问题长期影响小区的和谐稳定。新桥居民区党总支紧紧依靠居民群众,坚持走“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群众路线,发动全体居民,包括外来人员共同参与自治家园建设。

  从“外地人”到“阿拉上海人”自治队伍添助力

  新桥小区的外来人员已占常住人口的45%,为了帮助和促进他们尽快与本地居民融为一体,让外来人员成为“新上海人”,维护社区和谐稳定,新桥居民区党总支提出了“成立一个班子、召开一个会议、建立一个平台、补上一个缺口、调动一切力量、推进民主自治家园建设”的工作思路,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居委干部、社区民警、外口协管员和外来人员代表组成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经常召集居住在社区的外来人员参加“新上海人座谈会”,请“新上海人”谈谈生活中遇到的开心事,帮助他们解决烦心事,拉近了来沪人员与本地居民之间的距离,从而将来沪人员这个庞大的群体组织和调动起来参与小区的各类民主自治活动。“新上海人”万甫友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新上海人座谈会”交流谈心时,他主动请缨当一名平安志愿者参加夜间巡逻。从那时起,万甫友一年365天风雨无阻,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摇铃喊话,用并不地道的上海话,提醒居民注意安全防范。

  从“负因素”到“正能量”和谐社区添动力

  外来人员多、流动性大、生活习惯差异等,某种程度上确实对社区建设和管理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居民区党总支依托群众自治,努力把外来人员中的“负因素”转化为“正能量”,共建和谐家园。成都北路962弄17号到23号间,有一块空地人称“大杂院”,居住着不少四川、安徽等地来沪的务工人员。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融入社区,同时减少他们与本地居民之间的摩擦,党总支发动大家自荐互荐,推选务工人员小黄担任“大杂院”的临时“领班”,外来人员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组织起来打扫卫生、改善环境。小黄还积极配合居委干部,调解和化解了多起邻里纠纷。平安志愿者张丽萍在居委会的支持下,针对外来人员子女寒暑假期间无人照料的情况,建立起了外来人员子女托管班,使小朋友有了共同学习、快乐成长的小天地,为他们的父母解了后顾之忧,更加主动地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

  从“志愿者”到“组织者”社区团队添活力

  以社区团队建设推进自治家园建设,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抓手。居民区党总支注重挖掘有手艺或才艺的来沪人员,动员他们参与乃至组织团队活动,在团队活动中展示才华、融入社区、服务群众。志愿者朱桂飞同志是外来媳,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由她倡议发起成立了编织小组,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编织绒线鞋和围巾等送给社区内的困难老人和独居老人,给老人们送去爱心和温暖。同时她还是“老伙伴”志愿者组长,经常带领志愿者走访关心老年人,陪老人聊天读报、送医配药,热情周到地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张建玉老师带领成立了九子公园志愿者服务队,许多来沪人员也积极响应,同本地志愿者一起开展消防安全检查、苏州河绿化巡视、文明指路、维权服务等志愿者活动,夯实了社区平安和谐的基础。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