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一]
乌镇已然是借鉴范本
上海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勤,曾参与过包括乌镇在内的桐乡市旅游规划。他认为,乌镇的成功,对上海以及长三角的古镇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
“乌镇开创了古镇度假的模式,而先前的周庄等古镇,走的都是观光型路线。”陈建勤说,乌镇之后推出的“戏剧节”以及目前打造的“智慧小镇”,都是一种营销的渠道,是景点走向市场的一个方法,“并不是靠互联网就成为了拳头产品,这只是为了产品更加丰满而打出去的有市场号召力的牌,前提必须是对古镇的保护和利用。”
陈建勤说,长三角地区是一块成熟的旅游市场,缺的不是游客,而是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有了乌镇,并不代表旅游度假型的古镇就饱和了,而是可以有更多。在他看来,乌镇模式并非不可复制,虽然所需耗费的商业成本可能更高,要求也不一样,但休闲度假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以上海的枫泾古镇、朱家角古镇、七宝古镇为例,这些古镇仍然停留在观光层面,要发展、要走向中高端,必须要有资金投入。无论是已开发的朱家角等古镇,还是尚未完全开发的新场等古镇,都可以尝试由当地政府、外来资本、当地居民共同开发,通过不同的度假产品结构,来满足市场需求,从单一的观光型古镇向休闲度假型古镇转变。
水网发达的乌镇,明清时曾繁荣一时。而公路网络的不便,却让乌镇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放慢了脚步。过去的枕水人家只剩下了留守老人和一些前来务工的外乡人,本地的年轻人纷纷到了镇外生活。镇上老屋破败,晚砌的红砖和原本的青砖犬牙交错,无人的空宅裸露没有玻璃的黑洞洞的窗户。浦东新区宣传部长韩可胜回忆说:“那时到处是农田、水草,差不多是一派‘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觉。原始、破旧,虽古朴,但不适合居住。”
“没有突出的特点,没有发达的经济和特色产业,旅游也按兵不动。”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旅游发展部部长顾守菊回忆,当时全镇惟一现成的旅游资源,是年接待3万人次的茅盾故居。而周边的周庄、南浔、西塘,“水乡古镇”的名头却早已打响。
1999年成为乌镇发展中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就像现在很多古镇来学习乌镇,那时候我们也派人到周庄、西塘取经,一些开发后的弊端是我们要努力避免的。”顾守菊告诉记者,晚开发在当时是乌镇的劣势,但如今看来却成了乌镇的幸事。从一开始,乌镇就定下了“承接古镇文脉,保持古镇风貌,力求原汁原味”的开发基调,要求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浙江,乌镇。
这厢,白蛇、青蛇缠绕千年的恩怨情仇,在水上剧场的舞台完美演绎;那厢,全世界的互联网精英汇聚一堂,在清水河畔、白墙黛瓦间挥斥方遒,畅谈互联网未来。过去、现代和未来,7000年文明史积淀下的如梦水乡,在不同的时空自由转换,从追赶者跻身领跑者,走出了一条为人称道却又难以复制的发展道路。
每一次到乌镇,都会发现它的变化。从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从文化小镇到智慧小镇,当记者再次踏入乌镇,它已彻底摆脱了传统水乡的门票型发展之路,利用产业升级不断地转身,诠释着“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
当浙江把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撬动产业转型和企业转型的新动力、新途径,上海又该走出一条怎样的产业升级之路?
1
第一变:追赶——观光小镇
如今担任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陈向宏,算得上是乌镇开发的“总设计师”。他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1999年时,因为恒益行馆的一场大火,作为政府工作组组长的他,前来安置因火灾无家可归的人。“一个老太太烧饭时出去串门,结果把沿河几十米的房子烧掉了。”陈向宏至今保留着那扇烧焦的木门。
顶着“乌镇古镇保护和开发管委会主任”和“乌镇旅游公司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的头衔,36岁的陈向宏留了下来,目标是保护乌镇,开发乌镇,这一待就待了15年。考察完附近的古镇后,陈向宏很不服气。“品牌有先入优势,要后来居上就应该对品牌有清晰的规划。”陈向宏对手下说,要用三年时间赶上。他知道,小桥流水人家,像乌镇这种镇在长三角地区比比皆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因而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定位一个品牌。
陈向宏选择了“茅盾故居”所在的东栅先行开发,并请来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做规划。看似老套路,一条老街加几个博物馆,临街的老房子修个外立面,然后开墙就开店了。这样的变化,让第二次来的浦东新区宣传部长韩可胜感觉到了商业化,也感觉到不习惯。但他没察觉的是,乌镇在起步时特意强调了差异性,比如在众多古镇中第一个修停车场,修建游客服务中心,将高压线、低压线、电视线、电话线深埋入地。“我不能学其他古镇挂红灯笼,乌镇没有一个红灯笼。我觉得要和别人不一样,就要放大乌镇的文化基础内涵,这就是乌镇品牌的一个思想理念基础。”陈向宏说。
东栅开发取得了成功。到2003年,累计上交税收2700万元,2004年税后利润3550万元,改造工程所借贷款全部还清。《似水年华》电视剧的播出,更助乌镇“观光小镇”的名声大振。
2
第二变:改造——度假小镇
2003年,西栅的开发,让乌镇真正迎来了辉煌。而乌镇模式的不可复制,也来源于此。
从2000年开始接手西栅,陈向宏做得很艰苦。对他而言,乌镇已经有了品牌,但建设品牌,还需要过程。“整个街区都是我一个人规划的,没有找正儿八经的所谓规划专家及机构。”为了省钱,陈向宏选择了自己摸索干,一张手稿一张手稿画出了儿时乌镇的样子,走了一条和东栅不同的路。
陈向宏说,乌镇品牌承载的不是一个建筑,而是对整个古镇的重塑与升华,要将乌镇从“观光小镇”变成“度假休闲小镇”。与以往古镇开发中的产权混乱不同,乌镇西栅景区一开始就耗资10亿,买断了原住民所有的民居产权,“历史街区再利用”,甚至拆除了一些不协调的旧建筑。这一做法惹来了巨大的争议,不仅领导、群众心存疑虑,甚至专家也持反对意见,觉得西栅不再“原汁原味”了。但鲜为人知的是,西栅的再改造中,却充满了“旧元素”。小到砖墙、瓦片,大到青石板路,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邻近的地方,三钱不值两钱地收购来的老房基石和驳岸老石头。
阻力虽大,但效果却是明显。2007年,西栅景区正式开放。无论是商铺、民宿还是酒店,都由旅游公司统一管理,并有着严格的标准。同一家饭店只能有两张桌子、番茄炒蛋标准是要有3个鸡蛋……看似苛刻的标准,在完整保留了古镇风貌的同时,却为游客营造了更舒适的度假环境。“房间古色古香很清静,蛮适合一家人休闲住住的。”一名游客在西栅枕水酒店住宿后写道。
2014年,第三次来乌镇的韩可胜在西栅走了3个来回,反复思考这种改变“是好还是不好”,最终他说服了自己:“有改建,也有新建,但有水乡特色,感觉很舒服。”他意识到,不能把复古理想当成梦想,“陶渊明式的桃花源如今已无法存在,而这种改造刚刚好。”
“我们从观光型的门票经济转变为了休闲式旅游经济。”桐乡市旅游局官员说。
3
第三变:开发——资本小镇
也正是西栅的开发,让乌镇从独立模式,变为了合作模式。
“只有我们,敢于将优质资产交由他人,共同开发。”乌镇镇党委书记陶咏椿告诉记者,合作的背后,实际上是相互找寻的过程。而当时乌镇对资金的急缺,也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程度,但将控股权交由对方,在他看来依旧显示出乌镇的魄力。
合作从2006年12月开始洽谈,1个月后就达成协议。中青旅以现金3.55亿元认缴乌镇旅游增加的注册资本1.5亿元,超过增加的注册资本部分2.05亿元记入乌镇旅游的资本公积。增资完成后,中青旅将对乌镇旅游持股60%,桐乡市乌镇古镇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0%。
乌镇收获了自己最需要的三样东西:资金、客户群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乌镇借此在全国各大古镇中脱颖而出,不仅作为单个景区的经营业绩在全国位居首位,修旧如旧、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选择等做法,也成为全国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乌镇模式”。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乌镇的旅游收入和旅游效益快速递增。2013年,乌镇景区共接待游客56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73亿元,同比增长8.8%。
乌镇的成功,也让合作方中青旅受益匪浅。今年前三季度,中青旅业绩增长41%,其中乌镇景区客流和收入分别增24%、28%,带动净利润和权益利润分别增长26%、63%,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大增的主推力。以乌镇为模板复制的北方古北水镇项目,今年初试营业以来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收入1.46亿元。除此之外,未来还有濮院、广东、海南的项目值得期待。
4
第四变:升级——戏剧小镇
乌镇人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功。陈向宏认为,追求游客人数的无限增长,不是乌镇古镇建设的目标,他要做的是文化小镇。“我觉得光有传统文化是不够的,文化发展更多的要借助一种市场的力量。”他相信,有“内容、概念、环境”三大品牌,乌镇可以实现文化小镇的全面转型。
陈向宏把戏剧节视作乌镇旅游做高端品牌的一个举措。“做戏剧节是深思熟虑的事情,经过了几年的反复比较。”乌镇原股东IDG资本投资了著名的“印象”系列,陈向宏也曾与创意团队接触,但痛苦思索了三天后,他回绝了。“到处是‘印象’,乌镇干吗去学人家?”陈向宏觉得,自己孜孜不倦做的事情就是塑造乌镇的个性,不易抄袭,要把竞争壁垒筑好。
戏剧节的大手笔投资再度引来了质疑声,但陈向宏否认乌镇戏剧节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它是按照整个公司的战略布局,如果算账,去年办戏剧节与前年没办戏剧节相比,去年景区效益增长了近30%。第二届与第一届相比,今年继续增长了27%左右,这是我们算的一个静态的账。第二,乌镇保护开发领域现在还要扩大,已有一个东栅一个西栅,还有南栅、北栅待开发。南栅、北栅要做起来,肯定要做文化,但这个文化不是我今天想做什么,明天就能做起来,必须要有铺垫和延展。戏剧节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文化里面走过来的。”
陈向宏说,乌镇戏剧节只要坚持5年,未来价值不可估量。今后人们来乌镇,除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体验外,还有一种多元文化的享受,中国的古镇也能够像欧洲古镇一样,成为最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
5
第五变:转型——智慧小镇
即便没有与互联网大会的邂逅,乌镇“智慧小镇”的转型也会上演。
25岁的陈璐在乌镇主干道虹桥路上开了家名叫“水墨居”的民宿,大堂里大方打出了“欢迎蹭网”的标识。尽管新开没多久,微信、微博已经为她笼络了不少拥趸。同样年轻的谢琴经营着一家老字号羊肉馆,偶来食客的无心之举,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甚至还引来了团购网站洽谈。她索性安了宽带供食客上网,人气果然越发旺盛。
乌镇的互联网基因,早在2003年至2004年酝酿西栅开发时就已种下。据称,陈向宏与当时嘉兴电信公司的一位负责人颇有私交,两人闲聊时说起未来通信的发展,这位负责人向陈向宏推荐了“光宽带”,说未来一定会是“生活在互联网上”,于是陈向宏接受了,西栅景区筹建之初,地下就预埋了光缆。
如今在乌镇,互联网早已成为一种潮流。政府也实施了数字化的城市管理系统,推广微信旅游公众号、使用天眼视频的监控系统。乌镇景区以及镇区的主要街道上,行人游客可以几秒钟内轻松接入WiFi,网速极快。随处可见的网络购票、扫码支付、免费热点,也让传统古镇与现代文明得以无缝衔接,以至于有嘉宾笑言:“乌镇呀,空中都是WiFi,每一棵树里打开可能都是光缆,有一些工作人员可能还是数字人……”
乌镇将成为促进产业交流、融合产业发展的专业平台,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应用将率先登陆乌镇。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乌镇将拓宽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的渠道,转向集观光、休闲和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形态,实现由部门经济向产业联动转型升级。
对于那些平日难得一见的互联网大佬,陶咏椿直言“不愿放过”:“我会找他们谈一谈。互联网大会结束了,但我们的工作才刚开始。”
[启示二]
在关键领域上海应大胆尝试
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带来了基础设施方面的飞速发展。随着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成为时代的大趋势,对产业发展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应用正驱动着上海将制造综合配套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的产业链延伸,加速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复旦管院产业经济学家罗云辉认为,目前上海产业升级已进入主要以智力要素为投入增量的新阶段,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都可以导致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日前,国内首个“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落户上海宝山区,成为上海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抢抓产业互联网发展先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使上海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再上新台阶。
明年1月底即将完工的上海迪士尼项目,更将助力上海实现以服务业为导向的经济转型。根据券商最保守的预测,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首年将迎来约1400万游客,稳定期年客流量达到3000万人次。巨大客流将会使整个酒店业、交通、商业以及周边景区都受益,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给上海经济结构带来质的变化。
作为首批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上海基本形成了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经济培育发展为目标的两化融合推进格局。在工信部组织开展的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中,上海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罗云辉表示,在医疗、教育、金融、文化、体育等产业,上海都有很强的潜力。站在深化改革的最前沿,上海大可不必自缚手脚,而应在关键领域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