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首页 | 合作发展频道
吴霁虹演讲全文
2008年5月19日18:00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霁虹: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在座的各位专家、领导们进行交流和学习。我今天要讲的话题是从全球化竞争来看自主创新和扩大内需。我主要从两个方面的议题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研究成果。第一、为什么要用自主创新来扩大内需;第二、什么样的自主创新能扩大各种不同的内需。首先看看为什么要用自主创新来扩大内需。大家知道在过去200多年,制造业经历了多种的迁移,从欧洲、到美洲、到亚洲、到中国,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加工中心。从中国自身历史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而且中国确确实实也创造了很多的经济奇迹。但是我今天要从另外一个更具有挑战的角度来看,中国这么多年来形成的世界的产业中心。这就是从全球化的角度,从这一个角度有很关键的问题是需要我们自己思考的,就是说中国是全球化下的一颗棋子,还是一个棋盘。如果同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已经是事实上成为两面受压榨的棋子。一面不得不向发达国家付出带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知识、服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于外需来出售低廉的加工产品。不但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没有享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多成果,而且中国还为此赔上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大家就想为什么从中国的角度去看中国的发展和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看中国的发展有如此的天壤之别。我想这要源于竞争,跟确切地来讲源于竞争的等级,这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看的。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它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那么它用的是智慧来换取的财富或者利润,具有不可模仿性。如果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是用独特的竞争优势,去换取财富或者利润,那么不具有模仿性。问题说是所有的这种竞争等级都可得换取利润或者说财富,问题就是财富的大小。我们看到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企业,他们获取的财富是绝大多数,而比较竞争优势却获得的是微利,甚至是没有利润。那么这种情形实际上是把全球竞争的趋势、焦点、规则已经定位在智慧的竞争,也就是知识产权、知识的创造、以及人才,特别是有用的高端的人才竞争。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在过去很多年里面一直处在竞争的最初级阶段,也就是最低端。

  这又引起我们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的情形能够在中国持续30多年没有变化呢?我想有很多的原因,但是其中有一个原因,跟中国GDP高速增长是联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投资出口消费被誉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这样的一种拉动实际上我们要问的问题就是:第一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是给中国的民众带来了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增加,持续性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这样的增长模式是不是给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带来了增强。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咱们就问问这种都是含金量高的技术投资或者是高能耗、高污染的投资。咱们的加工产品或者说加工的出口劳务,是要花很多的外汇去向外面高技术产品的配件还是说通过自己的自主创新技术。当然更的是说咱们再讲消费的时候,实际上内需是非常包括在里面的。主要的消费是在外国市场、外国消费。是不是我们卖的产品是用高价卖给了外国人呢?还是说卖出的超价,而且还要为不同的贸易争端支付不同的费用。这样看来很简单,中国的民富和中国GDP的高速增长是不相等的。OECD和世界银行的数据说明,中国消费GDP的占比从47下降到了2006年的36%,而发达国家的水平却是70%以上。很多人也会讲,中国的财富都积累到银行去了,中国人爱存钱。从样的数据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储蓄比例从90年代中30%,下降到2006年的25%。所以这些数据也来说明中国的GDP和中国的民富的增长是不等的。一个民不富的国家,他的国家能够强吗?更不要说我们曾经用市场换技术,换来了吗?咱们技术的能力提高了吗?等等。所以可以讲GDP的增长,实际上和国家的竞争力和增强人民的财富水平是不等的。通过这个来看的话,我们就有一个结论,就是中国过去在30年的发展,受益最大的是谁呢?外国消费者获益最大,外国企业竞争能力更强,因为在中国的这块大的市场上,他们有了锻炼创新能力的试验场,外国的竞争能力也因此更强。从这样一个事实,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以后,我想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点要跟大家分享。第一个在全球化下中国靠比较优势成为世界廉价加工中心,这种格局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全球资源布局的一步气,是西方国家产业化理论的具体体现。西方的理论实际上是基于西方的实验而提炼的,为西方国家服务的。怎么能够适合中国国家战略呢?第二点,如果中国继续接受比较竞争优势,产业分工等西方的这些理论,中国就等于接受了西方国家的目标。那么很可怕,中国就要长期为他们打工,中国大众就难以获得高质量生活水准的提高。中国也不可能培育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是不可能有超强的绝对竞争优势和绝对竞争力的。可怕的事是在中国大多数的主流经济仍然现在是抱着中国要走比较优势的道路。那么也使我们才能看到,像奇瑞、像曙光这样有自主创新的企业是非常少的,凤毛麟角。第三、中国的国家战略就是要实现民富国强,只有民富了、民强了,最后才可能有国富和国强,所以自主创新实现扩大内需是非常迫切,而且很艰巨的任务。这第一点,就是要和大家分享的。

  第二点,什么样的自主创新能够扩大各种不同的内需呢?这是非常大的话题,我给自己搞了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是我想今天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可以从一些小点去抛砖引玉,我想跟大家分享四个基本点。第一个就是说自主的创新是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开始,以中国的利益为基石,战略的高度取决决策层,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决策层的思维和行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飞速变化的世界里面,你站着不动就是最大的倒退。你要变如果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获得不实的,获得错误的知识,你就会死的更快。那么前也不是,后也不是。那么在战略的高度上要落实到咱们自主创新的实务上去有三个最基本的“不能”要做到。第一个不能在西方的经济框架下来思考自主创新,我讲的是“框架”,而不是说让它借鉴、向它学习。第二个不能西方走过的路我们就一定要重复。第三个不能对性别、地理、年龄等等的歧视。西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轻人也可以为国家做大事。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自主创新要在不同的空间去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如果要扩大内需,咱们从怎么样挖掘消费者的价值、民众的价值来去考虑。而且这种价值的挖掘可以是无处不有。如果无处不有归纳一个框架的话,也许是9个空间,从技术、设计、零配件、最终构架、组织、产业、国家、国际都有可能进行创新,总体来讲可能有三个大层次,一个是企业的层次,一个是产业的层次,一个是国家的层次。昨天杨振宁教授也提到了,在国家和国际的空间里面,其实这个也是可以由创新的。首先要搞清楚哪些方面的内需是潜在的,是可扩大的,也就是说我讲的第三个自主创新要考虑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也是一个大话题,我只是抛砖引玉,把几个内容介绍一下。内需的范畴,首先要搞清楚,第二个内需的层次要搞清楚。我在下一步《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的这本书里面,有谈到想要和需要的区分。另外就是内需的规模,是在内需层次和规模里面怎么样挖掘创新,怎么样挖掘消费者的价值,这是企业家的重任。那些方面的内需是潜在、可扩大的,这也是经济学要研究的范畴。我就讲一下在中国的前提下的结论。这个结论是说如果能够在中国增加低收入人群支付能力所带来的机会,它会远远地大于富人富,也就是说给全中国人民每人一块钱,那么他能拉动中国的经济要远远大于比如说富豪富。第四个自主创新扩大内需还有时间、方式等等的变化。比如说刚才谈到的九层创新的空间,从技术到全球的空间里面,他们有很多方式总结出三个方式的话,比如说革命式的创新、构筑式的创新和渐进式的创新来看世界上已经有了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我今天等一下要谈的第五个问题,会说从产业组织结构、程序、以及它在创新的方式是以构筑性创新,我们国家讲的集成性的创新。就方式来讲,哪一些创新可以来推动内需。当然这种创新它也有时间性,也就是短期、中期、长期。今天演讲的时间很短就讲短期。

  第五就是讲自主扩大内需的四个策略。策略之一企业家对消费价值的创造,我建成为B2C,就是根据中国的现状怎么能够变微利的制造业劣势为高利润整合消费者见面的优势。再来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西方传统的模式在制造业上曾经是模块式,近期已经把加工制造的价值比较低的这一部分外包给了中国,而自己做研发、营销(包括品牌渠道),管理、营运这方面主要是人才和资本。今天和未来,我讲今天因为已经有了苗头。未来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呢?除了把加工制造外包给不发达的国家以外,设计、研发外包还会给中国。那么营销也会给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的最大的一个市场,但是是要由它的营运和管理来控制的,也就是说资本运作、人才管理这一块永远不会扔掉的。中国在这样的情形下是不是要模仿外国的模式来做,还是说中国它自己有自己的模式。我想比如说我们现在有的是制造业,而且这些制造业都是没有利润的,但是我们也有优势,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市场,我们对中国文化、习惯、消费的理解,以及我们对制造业的工艺不断增加,如果能够把设计、研发与制造很好地融合,再把我们的品牌很好地融合。还有管理,管理有中国人本土的管理,但是中国人很愿意学习,所以把世界先进的管理也学到手,如果把这四个都能够融合的话,我想可以有一种中国的创新模式,马上可以做到。这是不是梦呢?像奇瑞、比亚迪已经做出了这样的模式。策略之二,企业对企业的价值创造,简单来说就是B2B,怎么样变笨重爬行式的发展为轻简地跨越式的发展,还是要看国际上有些什么样的情景。300年来国际产业的变迁从资本密集型,小而全的家族型企业,变为21世纪专业化分工的生态系统。之所以有这样的生态系统是说它的利润更高,是说有了利润以后它能够把利润再投入到创新的宽度和深度。这么一来就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启示和思考,因为中国今天的企业,大多数不管是有利润的企业,没有利润的企业,功能样样全,什么都有。是不是中国的这些企业是一步一步步的要向人家走了300年,就说缩短时间,用50年达到今天的高利润、专业化的模式呢?我想有一种方式是可以跨越的,也就是说今天的产业如果能够慢慢地演化,从产业样样全的过程里面演变出IT的服务公司、设计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品牌公司,也就是说刚才谢厅长提到的服务型的公司,这样一些产业。那么实际上就可以大大地缩短时间,而不再是赶超的恩情,因为你还可以扩展出新的模式,这是不是又是梦呢?其实已经有了,像神州数码,当然还有千千万万的企业在中国已经有了这样的模式。我们要把它们总结、推广。

  策略三,就是新的消费群的唤醒,刚才讲了,C2C,变不消费者为消费者。今天不讲绝对数,8亿以上的中国农民实际上是没有参与中国过去经济发展,高速GDP发展的程序,是没有的,他们是在边缘化的。但是是不是这些农民他们不聪明,真正的就不是人,或者真正的就是该是做苦力的人呢?我想刚才讲的“不能”的当中的不能有歧视,不能有人才的歧视,农民不是说没有IQ,不是说没有受教育,而是他们没有机会。如果给他们机会,也许在农村可以扩展各种各样的经济,除了农作物的经济,可以由农庄旅行经济、水渠经济、农业贸易,以及甚至是赚取欧盟O2环保指标的商务,都可以开发的,但是光光给他一个主意还不行,因为确确实实他是没有机会,要给把什么样的机会呢?咱们的有形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比如说房屋、交通、通信,是不是要像大城市这样的发展呢?还是说有不同的模式。无形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教育,30岁、40岁的农民们没有上过学,你是不是还要让他读高中、读大学。还是说你有非常灵活的培训项目,使他能够马上就进入自食其力的经济状况呢。包括金融的创新,他没有钱,是不是有一种方式让微贷、房贷、地贷来促进他的自食其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政策创新,因为农民的问题确实没有政府来做,没有人能够敢动。华西村,如果去看看华西村,你简直就不敢相信,华西村真的有点像共产主义,顺便说一下我是华西村的荣誉公民。策略之四就是这些新消费群怎样进入产业链,就是C2B,我们如果把变8亿农民的消费者成为我们的经济供应商,还是要回到看创新的体系里面,整个的体系、大环境里面来看的话,我今天讲了是在5、6、7方面,比如说农庄的旅游经济就可以进入咱们国家旅游经济的产业。微型的金融可以纳入国家的体系里面去。包括新能源可以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产业的生态环境里面就可以纳入到产业的链里面去。总的来讲,总结这四个策略,从短期来说B2B是可以促进B2C,还可以促进C2C,再促进C2B,再有一个好的循环促进B2B,但是我一再强调这是短期的,如果让这样内需的循环变成长期的、健康的,光靠这样是不行的,必须有整个大环境的教育体系,基础体系的改变,有通往全中国基础设施的支持,有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备,有财富公平分配制度的完备。这样还是不够,还会需要众多、各方面的创新,使得所有的创新要素都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这是关于第二个问题。这是非常浅显。

  下面在我结束之前留给大家一个形象的比喻,试想一个人,如果他的血脉靠的是心脏助跳仪器来运作,如果他的呼吸是靠肺助呼器,如果他肾的功能是要靠肾功能仪,如果这个人真的是脆弱、软弱,或者说真的那么弱的话,我想那也就罢了。但是如果这个人他希望有一个非常强壮和健康的身体,那么他是需要自己内在的身体循环来支撑他的生命。如果这个人的生命在任何一个仪器里面被拿掉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有生命危险的。这样的比喻我想和中国今天要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生存呢,也许有一定的关系。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