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民:
因为尹伯成教授身体非常不好,连续几个晚上睡不觉,一直在咳嗽,让我来临时做一下演讲,我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PPT,只是把文字信息传递给大家。前面讨论扩大内需,大家都讲的非常实在我很受启发。我在这里做一些发散性的思维,整个围绕科技创新来讨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认为发展方式的转变一定是落实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上的,所以我围绕这个说。为什么要提出科技创新?我觉得要从哲学上来认识这个问题,因为创新变革它在深层次上是违规的。或者说与现状是相悖的。我觉得这种思想方法论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民众、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领导人要在这方面做出深入的思考。现状来看,创新就是以不以现状而满足,要改变现状。因此科技创新本身它是以科技的要素投入发挥作用来改进生产函数,争取更加理想的投入产出关系。从底蕴上来考察,实际上创新就是突破,改变现行规则,本质上是违现行之规的。因此要讲究策略,在企业层面上是运作的能力。这是一个产业融合的东西,所以过去对科技的理解,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主要诉求对象的,科技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知识,表现为它的技术、配方、工艺等等。现代经济生活服务产品化、消费概念化、交易信息化、财富虚拟化的倾向越来越普遍。因此对产品需求、消费需求的及时的心理满足感日益强化。因此加之市场竞争与信息传播手段的变化,所以使得运营、经营本身这种能力对现实科技进步效应的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就拓宽了科技效的内涵,因此我做出一个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说法,今天的科学技术应该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所融合表现出来的东西。
再进一步说,刚才说融合,我们的创新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使得自然科学知识的配方、技术、工艺,能够在现实市场应用的好,我觉得现场主义非常重要。刚刚西门子讲到,我们更多针对的是中国的农村的大范围市场来开发适用的技术。这不是不创新,这恰恰是在市场创新上的文章,这不是自然科学的,高技术就更高去了,也许是削减了某些高技术的东西。所以我就觉得创新的理解本身要更多地考虑现场主义的效用。换句话说要回归到创新的目的上去,我简单说这个看法。如果说再思考拓宽了我们对科技创新内涵的理解,刚刚讲要融合,那就是集成的问题,刚才前面几位教授、几位老总都讲到,我觉得集成,这是融合的问题。我们开放30年,学习模仿太多,以至于今天主流的还是模仿,模仿是什么?是跟着巨人走,我们在模仿的基础上,我们看懂人家了没有?学会人家了没有?人家的奥秘在什么地方?回到中国的现实是怎么来应用而有效率的?因此我们需要把中国因素追加进去。我很赞成吴教授讲的,要把中国因素追加进去,与巨人并肩走。到中国,外国的那一套在中国也行不通,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家的领军人物,通过科技领军人才,既有企业家素质又熟悉科技技术规律,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走,这样中国的创新就是现实的,实实在在发展的东西。
因此在反思过去30年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要正视现在的现状,我强调融合集成,集成实际上是一个方法论,它克服了过去线性思维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执行能力,它的现场主义非常重要,它是多维立场的要素整合,这包括了自然科学唯独的和社会科学唯独的,包括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方式上的东西。因此我强调这个集成,它是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它集成了、呼应了市场发育、体制完善,因为在中国因素当中体制在快速的发展,所以集成了这个市场发育体制完善,表现为企业平台上的主体行为方式的互动。因为企业是平台的话,企业的环境怎么样?环境是谁塑造的呢?是政府塑造的,环境是企业争取的。因此表现为企业的自主制就非常重要的。在各类的企业行业协会,温州的行业协会太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了。从而在集成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形成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前沿,回到现场主义,就要正确处理高技术与适用技术的管理。那么调整创新项目的分类,筛选方式,长期发展后备技术开发,以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政府给予扶持的滚动机制。这是我提出的一个对策性的看法。但是要转成集成适用的普遍的技术的、自我成长的、可持续能力的话,我觉得今天中国的企业普遍是受煎熬于财务现金流的约束,他们很难在这方面有可持续的投入能力,只能是跟在后面爬行,所以要在这方面下力气,熬过从简单的模仿到具有知识产权的这一段的净投入期。如果回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上说,我想从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加以展开回答创新。那么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呢?科技创新直接作用与生产活动,优化生产优化的投入产出的效率。这种创新,一个新技术的应用一定表现为现场的企业组织、流程的改变,从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因此这种改造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技活动本身的可持续要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证可持续。同时组织流程的改变使得上下级关系,因此就有了人与人关系的调整,因此要构建和谐。在进一步说,这种由于现在大生产、流水性作业带来人的心理的紧张,因此最终要求我们每一个个人对这种生产方式的接受,因此要优化改进以人的行为和心灵的享受,认为我参与创新的实践过程当中的心灵的享受,就像海尔文化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他去兼并人家的企业一样,人家不接受他的管理标准和劳动强度,他的心理不和谐。所以科技创新的终极目的是改变人的自身的福利。
从改变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讲,就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通过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因此集成了心理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由于自身性和生命力,因此我们的创新活动一定要遵循心理规律和自然规律。从而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就会关注资源的再生能力、修复能力等等,坚持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从而真正理解到WTO的真谛。今天我们已经加入WTO,WTO反对一切形式的垄断和变相的垄断,但是它偏偏保护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价值。技术垄断是保护的。同时它对生产力的可持续,它对于环境标准是保护的,其他它都反对,环境带来的垄断他是保护的。标准、知识产权带来对市场的保护,它是保护的。所以这是我们的企业或者说我们理论界需要在这方面把一些理论进一步深入阐述的东西。最后我觉得科技创新活动它与生活方式转变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出一个具有新的科技内涵的、人文关怀的、绿色产品的话,一定要消费者接受,消费者理解、从而使得你的创新的价值,在消费者使用场合的心灵上,也能呼应你的初衷的出发点。从而这个科技创新的价值才到达了他的价值链的终端。我觉得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要是我们的居民文化和科技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与科技创新同时相重视、相投入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要做科技普及工作。使得老百姓本身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对新技术的理解,今天我们就面临困惑,比如说汽车,新能源汽车,混合燃料的汽车,我们老百姓怀疑,不接受,就忘了科技知识要让老百姓接受,从而它成为一个新技术的产品市场的用户者。这种新技术才是真正实现的价值。所以我认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两个轮子一起转,才可以具有用户科技新兴科技,熟悉运用新兴科技的消费者,从而科技创新的初衷目的才可以实现。
所以生产、生活、供给需求,价值创造与价值欣赏,欣赏与消费,我觉得这是两个方面、两个轮子的辩证的统一,需要协同配合,从而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义、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所在,这就是我的一点看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