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2671761 52920242(传真)
         
谭茀芸:沪港是一对互为师徒的知交
2007年12月4日 14:32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黄丽春  
  --访上海市政协委员、杨谭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谭茀芸女士

  谭茀芸,曾经是纺织机械专业高级工程师、第八届上海市妇联主席,1985年调到香港工作,退休后与先生杨振汉一起创办专业咨询机构杨谭顾问公司,立足香港为内地招商引资,并帮助内地优质企业走向海外。

image

 “祖国好香港更好,香港好祖国更好”,一句普通的话,点出香港与祖国相辅相成的关系。未等与记者照面,在约请采访的电话里,谭茀芸即诵出此句,她说,这是香港人挂在嘴边的心里话。
  
  22年,她见证了香港回归从筹备阶段到美满实现到人心真正回归。如今,她以七旬之身,仍神清气朗,在沪港之间奔忙。
  
  接回香港,她曾是其中一双手
  
  一个出人意料的调令,把谭茀芸从上海调到香港,从此她的后半生与香港紧紧联系在一起。
  
  那是1985年,谭茀芸担任第八届上海市妇联主席、第五届全国妇联副主席仅两年多。此前,她的专长是纺织机械。怎么也想不到,组织上会委派她去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任社长助理兼经济部部长,参与迎接香港回归的筹备工作。以前从未搞过经济工作,何况一下子去到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心里实在没底。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房地产、股票这些东西,过去被称作冒险家乐园的投机行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根本没有接触过。可是到了香港,不但要懂,还要去深入探讨回归后的相应政策。”谭茀芸说,幸好得到老领导指点,多向企业家请教学习。她有心结识了香港和内地的很多杰出企业家,深受教益。就这样边干边学,慢慢摸出点门道。她最感动的是包玉刚、唐翔千(唐英年的父亲)、刘浩清等许多前辈,热忱参与贡献意见。回归后的香港怎么办,大家达成共识:应让香港继续做会生金蛋的金鹅,努力保护香港繁荣稳定,发挥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的作用。
  
  回归前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谭茀芸说,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6年零8个月,她没有一天休假,没有一次探亲,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回家,可还觉得时间不够用。
  
  谭茀芸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谭声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在英国已获得机械、电机和造船3个皇家工程师学位的他,毅然回国,并谢绝了多家洋行的高薪聘请,选择教育报国。谭茀芸幼受庭训,以“为国家做一点事”为终身使命。谭氏父女两代人的回来与派出,也折射出中国命运的改变,变得强大、开放,主动。如果不是今非昔比,香港怎么可能回到祖国怀抱?
  
  经贸往来,她是其中一分子
  
  采访是在谭茀芸上海的家里进行的,她特地招待记者喝瓶装都乐果汁,“这家公司是我引进的,所以我总是买这种饮料”,她自豪地说。
  
  1991年底,谭茀芸在新华社的任期满了,她与先生杨振汉组建了杨谭顾问公司,继续为香港与内地之间经贸往来出力。
  
  现在大家都津津乐道于“中介服务业”,可在16年前,内地对顾问、咨询概念的理解大多来自“皮包公司”。在“体制内”工作了半辈子的谭茀芸,毅然下海,要把在香港得的风气之先―――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成熟的服务业做法,快快带到内地来。杨谭顾问公司立足香港牵线搭桥,为内地引进外资、技术、管理、观念、方法等,同时也为众多中国企业在改进管理、融资、设立海外窗口、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国际信息等方面进行服务。它本身所承担的功能,正是香港这个窗口与桥梁的缩影,是香港服务业服务于内地市场的先行者。
  
  多年来,她基本一半时间在香港,一半时间在内地,通过沪港两个经济中心城市的对接,让海外优质项目辐射进来。众多著名跨国公司就是如此来到内地的,英荷蚬壳石油、美国通用磨坊、美国哈根达斯、日本大金工业、德国西门子工业、澳大利亚AMC、香港美心集团、香港利丰集团、香港维多利亚教育机构、德国慕尼黑再保险等,总计引进数十个直接投资项目,实际引进外资数十亿美元。有的好项目是“抢”来的,比如最近的包玉刚实验学校,是船王长女包陪庆女士为纪念包玉刚先生诞辰90周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献礼之作,她婉拒了国外优惠条件,选择内地,落户上海。这所12年一贯制学校,旨在为中国培养国际化领袖人才,谭茀芸特别开心地“报告”:能赶在7月1日之前把申报手续都办完!
  
  除了“引进来”,谭茀芸还热心把国内企业和学者们“带出去”,更直接地与海外对话。
  
  血脉相连,她是亲身感受者
  
  亲历香港回归前后各十来年,谭茀芸感受最深的是香港人对国家认同感的变化。当年,不少香港人不知道自己根在何方,她亲眼所见,他们痛苦于必须作出选择,自己的国籍是填英国还是中国。回归十年来,香港各阶层重新认识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港人在国外遇到灾害,也会求助中国大使馆。手持回乡证、特区护照的港人,从心里感到高兴。
  
  她说,香港与内地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的利益,使心灵相通变得容易了。回归十年来,香港经济保持了繁荣稳定,多赖祖国给予的支持。22年间,她眼看着许多原本不甚起眼的香港企业家,迅速成长,这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如果没有与内地的紧密联系,那些故事就不会发生。
  
  反过来,中国改革开放也得益于香港。谭茀芸动情地说,哪里需要,港资就到哪里,开始是珠三角,后来到闽南、长三角,无论西北还是中原,祖国的山山水水,港资都已走到。这22年间她最感动的,是港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行,他们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出珍贵的贡献,而且十分低调,做了也不讲。邵逸夫为内地教育事业捐款15亿元人民币,包玉刚家族的捐款仅她知道的就有1亿美元。受此感染,她自己每次做成一个引资项目,总会请求对方在中国做一件资助社会的实事,累计捐款两三千万元。
  
  上海和香港联系更不待言。历史上,上海的工业家曾为香港经济的起飞做过贡献,香港的投资者对上海的开放和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香港人特别看重上海,在她任职于新华社香港分社期间,上海2/3以上的外商投资来自香港。上海的第一个外资项目联合毛纺厂,就是唐翔千先生牵头,他也是沪港经济协会的创办人。土地批租等很多做法,也得自“香港老师”传授。中国东方海岸线这两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先后互为师徒,实为亲情知交,必然携手前行。
  
  当年,杨谭顾问公司由于起步阶段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遭遇了不少冷眼,坚强豪爽的谭茀芸内心也一度非常惆怅。这几年,却有另一种轻视令她困扰:有的人眼睛盯着“世界500强”,看不起规模稍逊的港澳台企业了。
  
  每次,她都告诉他们,香港与内地之间有着最能相容互补、取长补短的文化,隔不开的血脉,有着互惠互利的前景。沪港合作在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中会大有作为。(记者马海邻孟知行)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