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网络版香港2000年06月02日专电特派记者陶世安报道:“香港与上海有‘同’有‘异’,正好可以在未来发展中借镜对照、合作互补。两地互相促进发展,可以一齐为国家迈进21世纪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今天在上海“沪港大都市发展研讨会”致词时说了这番话。
他说,上海市以创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作为战略目标,香港希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国际都会”,两者显然有共同之处,彼此必然有许多经验可以交流。而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香港则是“一国两制”下的国际都会,这又与上海存有差异。两地的差异将是长期存在的。从差异中,看到可以各自发挥独特的功能。他谈到,中国即将加入世贸,国家从市场到体制都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这将给沪港建设国际都会的发展增添动力,沪港合作的机会也将更加多。沪港两地的企业家肯定会懂得把握机会,按照各自所长去开拓门路和寻找合作伙伴。他指出,香港的一个优势是比较早就同世界接轨,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业务监管健全,法律、会计、谘询等专业中介服务较为成熟,贸易、通讯和运输等对外网络完备。这些方面都可以同上海开展互利合作。
在金融领域,上海和香港都是融资的重要窗口,可以加强配合。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全球证券市场正进行大规模的联合重整。香港交易所同上海股票交易所在这方面也应该有合作的空间,香港证监会和特区政府各部门会积极配合。
专业服务方面,上海在完善市场管理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需要增加大量的中介服务,包括如法律、会计、测量、谘询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材。香港专业人士参与国际业务有较长的历史,懂得国际上的运作习惯,与上海合作应可占得先机。
在商贸、运输等方面,沪、港同有优势。上海港口近年建设很快,吞吐量大增。香港正努力发展物流中心,可以与上海交流经验。另外,上海许多具有实力的企业,现在有条件开始“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而香港有不少企业拥有国际经验和广阔的网络,可以为上海企业所利用。两地企业合作,建立和壮大我国的跨国企业集团,将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在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方面,沪港之间也大有合作的空间。两地在这些方面可以有更多交流。电子商务就有许多新领域等待开拓。
国家现在正推动西部大开发,这是十分广阔的天地,沪、港都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在技术、管理、信息、人才和融资等多个方面提供服务。我们两地各有所长,如果能联合参与一些开发项目,效益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