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在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来自美国彼得森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罗迪博士作了题为《以全球视野观察中国的汇率政策》的精彩演讲。他分析了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汇率制度改革与变迁的历史进程,特别是针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并给予高度评价。
罗迪针对改革开放前中国货币被系统性低估的现象,指出这种情况挫伤了生产这些产品的积极性。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过渡到了一个根据外汇市场的供需决定其货币价值的体制,并成功地完成了向一个接近均衡的汇率的过渡。在2005年中国汇率体制改革后,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非常小,并导致中国产品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他认为,中国持续低估的货币价值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一是价值低估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央行调整利率的能力;二是人为地提高了制造业等可交易商品的利润;三是中国过分依赖不断增长的外部顺差使其经济易使其经济易受外部震荡的影响。最后,他概括地指出,在经济改革的前二十年,在中国从一个相对内向型的经济转变到全球最具活力的贸易国家之一的过程中,汇率政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2001年以来中国的汇率政策没有那么成功,例如投资更多地流向制造业,而服务业则受到一定影响;另外,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经常帐户赢余最大的国家,这使其更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
罗迪博士的演讲观点鲜明,深刻剖析了中国汇率政策变迁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当前国际经济学界关于中国汇率制度问题研究的一些前沿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