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2671761 52920242(传真)
         
<梁元生>城墙和海水--近代中国京沪港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比较
2008年9月1日 15:08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作者:梁元生

  在这篇文章里,借助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城墙”和“海水”,我试图论述19世纪以来中国3座城市(北京、上海和香港)的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比较它们的城市文化特征。在这3座城市里,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环境的互动: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后者指的是人类建造的环境,比如说建筑形式、城市规划和交通-通信系统,而前者指的是自然风景、地理位置、植被和自然资源。本文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和分析城墙所表现出来的人造环境的文化意义,第二部分分析自然环境,重点在于水路与码头在城市文化演变过程中的影响。一方面,城墙史告诉我们这个城市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在这些城市里修建和拆除城墙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政治和商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影响。本文第二部分的“水”问题实际上更为复杂。上海和香港这两个中国海岸边缘的城市,都曾经有过一段有城墙的日子,或者说部分城市和社区被高墙围绕着的日子象征着传统的特别是帝国权力对社区人民的影响;与此同时,双城皆濒海,都是海滨之城,而海水一方面通往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把别的地区的商船、旅人及文化带到这个城市。由此造成了城墙和海水之间的冲突,长久下来又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共融,积淀成为今日的香港和上海的城市文化。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