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一般是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城市往往也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代的城市一般被称为城,因为有了“城”才会有“市”,而城有筑墙为守的含义,也说明了城的防卫功能。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去探讨,与城市活动息息相关的是城隍信仰。中国的城隍神,顾名思义,就是掌管保卫城池、负责兴旺市集的神灵。古代“城”是指城墙,“隍”是指墙外环绕的深沟,所以城隍的概念代表特定的空间范围,城隍与城市是分不可的。外国学者一般把城隍神翻译成“City
God”便是这个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面貌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发展,市民对城隍神的需求与期望也随之有所调整与转变,城隍神所被赋予的地位与功能,也得到提升与推广。此外,城隍神也通过一种“分灵”的形式,由城市传播到乡村乃至其他市镇,甚至海外地区,所管辖的地域也就由此扩展开来。其地位与功能也不再仅局限于保卫城池,并逐渐朝多元性与涵盖范围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探讨近代城市发展与城隍信仰的关系,并以新加坡的城隍信仰为例,说明海外的发展其实是其在中国蜕变过程中的延续,并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经历了角色与功能的转变。这类型的转变,不但没有与城隍信仰原本所具有的特质与理念起冲突,还发挥了推波助澜的效用。文章并尝试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探讨中国城市发展与海外华人社会城隍信仰在中央与地方、中心与边缘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