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中国移动电话和汽车业的赶超动态:部门性的创新体制视角
本文考察的是中国汽车和移动电话部门赶超的有趣经历。它从部门创新体制(SSI)框架的角度评估这两个部门。在部门创新体制的种种构件当中,重点始终在于技术与知识的机制,诸如模块化、物化性技术进步的程度、知识默会性、知识获取度(knowledge
accesses)和创新的频率。
根据这种框架,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在入行之际一直在迅速地赶超,因为汽车行业的特征往往是物化性技术进步的程度更高以及许多部件的模块化程度不断提高。从专业化研发企业和从海外物色的外国工程技术人员那里也能获取知识。尽管如此,鉴于在这个部门里知识默会性的高度和集成能力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长期命运依然是不确定的。考虑到最终的高度默会性或有限的模块化,在后期阶段里弥补最终的差距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韩国现代汽车公司赶超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是例子:虽然现代汽车取得了迅速赶超的成绩,但它还没有弥补掉与丰田公司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最终差距。
其次,中国本土制造商近期在移动电话上的显著赶超和最近的退步也得到了解释。早期的赶超是可能的,由于全国范围内的生产高度模块化以及与知识库的接触。这个部门的长期前景也许比汽车行业更为光明,由于低度的知识默会性或者是这些部门高度的知识明确度,正如在韩国这两个部门的长期表现差异所显示的。但是,对中国制造商来说,剩下的瓶颈也许是创新的频率更高,那会构成对后来者的一些挑战。换句话说,这个行业的最终成就极其依赖在核心技术上的实际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它们使企业有能力迅速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状况和日益复杂的产品规格。
在两个部门内,对长期的成就而言,只不过基于模块化和相关外包的制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技术与知识的机制之外,在解释中国的这两个行业时,本文也考察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本地制造商往往在起步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低端或国内市场上,以便获取初期的养育基础或幼稚产业保护,而且它们从政府那里得到了各种类型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