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2671761 52920242(传真)
         
泰然处之 对症下药 中国国际形象面临的挑战
2008年9月9日 15:00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懿

image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外部世界评价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出现了赞扬与指责交织的复杂局面。对此,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外交学会前会长梅兆荣提出,我们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应该做到“泰然处之”,掌握其背后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对症下药。
  
  “这些批评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昨天,在上海出席“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时,梅兆荣告诉记者。实际上,在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之下,中国也完全有理由秉持一份自信,拿出智慧和耐心,构建积极的国际形象。
  
  “爱听顺耳之言是人之常情。”梅兆荣告诉记者,但国际形象并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如果说学会面对评价是成熟的一种标志,那么不妨可以试着在赞扬背后寻找其“暗藏的玄机”,而外部的批评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做错了什么:“你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
  
  梅兆荣说,当前中国的国际形象,总体积极向上,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地区;但中国崛起带来的利益冲突,使得某些西方大国产生了疑虑和担心。
  
  对于西方看待中国的心态,梅兆荣援引了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一段话。在2006年出版的名为《以中国为邻》的书中施密特说:“有些欧洲人倾向于接受一些美式偏见,爱从反面评价中国并从道义上指责中国人”,“认为中国以及中国的向上发展对我们是一个危险。事实上,我们德国人和欧洲人所面临的问题很少与中国有关,更多是与我们自己造成的错误有关”;“我担心的是,不负责任的政治家们将把责任推给中国人”。
  
  “这种说法一针见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实。”身为前驻德大使,梅兆荣了解德国,他告诉记者,德国一些企业界人士有时抱怨在中国做生意难,但实际上,中国企业如果要投资德国,要面对各种复杂的规则和环境,比德国企业在中国遇到的问题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单方面指责中国难言公平。
  
  各种杂音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西方的一种“大国政治”的思维定势,认为新兴大国崛起必然会损害既存大国利益。梅兆荣说,世上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谁要是不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就会被归入“异类”。对此,梅兆荣列举了一系列“指责”的画外音:
  
  ——有人对中国没有按照他们的愿望“西化”而失望,不时用西方标准拿中国的所谓“人权状况”说事,更不愿意承认中国在发展民主、扩大自由、尊重和维护人权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他们不从自身寻找问题症结,而是怪罪于中国的发展,制造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并不择手段地给“中国制造”抹黑;
  
  ——有人故意夸大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要求中国承担种种不合理的“义务”和“责任”,借以牵制和削弱中国的发展势头;——有人对中国在其传统非洲“后院”享有良好声望流露强烈的嫉恨和不满,对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和推行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援非政策横加指责,说中国破坏了西方以促进“良政”和人权、推广西方民主为宗旨的对非政策,并诬称中国同非洲合作旨在“锁定”或“掠夺”资源;
  
  ——又有人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亚非拉地区受到重视,“削弱”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吸引力表示极大的不快,指责中国通过提供另外的制度选择损害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利益;
  
  ——更有甚者,西方国家的某些政客、媒体乃至领导人打着“文化自治”、“宗教自由”和“维护人权”的幌子,支持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甚至颠倒黑白、攻击中国政府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国家统一的正当行动。
  
  梅兆荣说,可以说,历史上中国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重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已令世界另眼看待中国。我们完全应摆正心态,既坚定地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又要不断加强外宣工作:“存在决定意识,但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我们要用发展的事实说话,并抓住各种时机进行解释沟通,时间长了,总会有人接受你的观点。”
  
  谈到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梅兆荣说,事实证明,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成为了海外媒体正面报道中国的良好契机,中国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其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