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重视“群”的概念。例如群体的中国,这个“群”就有如何发展合作之意。因此,中国人发展了“和”的观念。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了三个“和”字,从篆体到宋体,海内外的华人看到“和”都很感动,就像很多年未见的亲人一样。过去很多年不提“和”,今日的“和”是现代化物质文明的补充。中国需要精神支柱。 “和”的观念是中国特有的思想。先贤讲“和”,不要争斗,要相互谅解、尊重,要和而不同,和谐共存。这是静态的“和”,是结构的面,希望这个结构不要被破坏。 古代思想家进一步发展“和”,使它具有共同性。和衷共济,《尚书》、《左传》都出现这个词。衷,乃善也。和衷,要有善意、做好事。济,做事。和衷共济,是真心善意做好事,积极为群体、为人类做贡献,这也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 和衷共济没有攻击性的意义,是目的性价值;“和”不是功利的意思,不是小我,是共利、双赢;“和”,不是一时一地的想法,是跨时跨地的,具有永续性和普遍性,不是零碎的思想,是立体的、系统的思想,所以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和”不是幻象、不是口号,是可以运作的、可追求的。 “和”是中国人的大思维,大理论,大架构。研究“和”,不仅对中国的精神文明有意义,对世界文明也是有益的。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在国家和民族的层面,各国相互尊重各自的历史文化、推动民族融合,不要有恶念,不要歧视。 第二,政府间不要对立,互相帮助增强自理能力,给人民谋权利。 第三,对于公共政策,各国都因对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人文上相互协助,使世界成为和谐整体,共同发展。 (作者系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