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珠江三角州出现民工荒以来,中国经济是否已通过刘易斯拐点成为了国内外学界和媒体的一个热门话题。劳动供给相对紧缺、民工工资显著上升的客观事实面前,能否断言,中国经济已经走出劳动过剩格局,已经从传统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城乡整合的市场经济?
9月8日下午,在第一分会B会场“中国的人口发展”议题研讨中,来自日本的一位教授提出了观点鲜明的分析和论证。他认为,这种观点证据不充分,对产生民工荒现象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不足。其实,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工资上涨的原因很复杂。
在供给方面,人口年龄结构的特殊性和高等教育升学率的上升,减少了劳动力的绝对供给数量,其中年龄结构的制约造成短期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大学升学率上升又把劳动力供给的整个时期推迟了四年;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力供给价格。在就业、工资和福利等方面,如果不能善待农民工,外出打工人员自然会减少。
在需求方面,也有不少导致工资上涨和民工荒原因。①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农民工政策,在就业、工资、子女教育等方面对民工尽量一视同仁,让民工享受了应该得到的工资福利补偿。农民工不仅是具有生物性质的自然人,同时还是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社会人。以刘易斯的生存标准工资来判断转折点问题,没有现实性;②伴随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制造业、加工业因此而荒;③伴随中西部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内地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人流因此而变;④户籍政策、企业的用工制度等让民工漂流不定,人力资本难以积累,大批劳动力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需求方面的失策也是民工荒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