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2671761 52920242(传真)
         
国内外学者热烈讨论中国大都市如何和谐发展
2008年9月9日 11:28
 来源:上海社科院    

  2008年9月8日下午,第三届中国学论坛第10分会场进行了基于“中国大都市的和谐发展:经验与借鉴”为主题的10场报告会,共有国内外24名学者和专家参与了报告与讨论。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与方向、区域要素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领域,其中关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经验问题,则成为争论的焦点。

  基于国际经验的专家认为,借鉴美国及日本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中国特大城市(或首位城市)不够大,其人口和经济集聚规模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增长,即使是5000万人也只有不到4%的首位度。并且依据此结论,有专家认为未来上海都市区人口可达到3000-5000万人。

  但很多学者专家则对此进行了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盲目借鉴国外经验。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最大的实际情况是中国有十三亿的巨大人口基础,在与美国国土面积相近(甚至可用土地少于美国)而人口规模又远多于美国前提下(美国仅为三亿人口),盲目效仿美国城市发展的模式,提高首位城市包括一些特大城市人口的规模,必然会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而陷入困顿,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病必会猛然爆发,这肯定是不可取的。

  基于国际经验的专家进一步提出,城市是一个依据劳动力划分的空间单元概念,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人口密度不高,尤其是就业人口密度过低,这也导致了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从中心城区到郊区空间要素布局不均衡的状况,未来发展进程中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不断提升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密度。中国城市发展中郊区城市土地“碎片化”的态势比较明显,这也导致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粗放和集聚规模经济的难以形成。

  反对方则认为,从国外实际的经验状况看,多中心、大都市区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主导,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目的而继续提出城市发展“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实际只能导致土地利用的更加粗放。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特定社会经济背景,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地方政府更多是利用郊区开发区进行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考虑到郊区区县发展平衡问题,开发区均匀布点仍然成为首选。而围绕工业集聚区而发展的新城、新镇则为中国大城市打造多中心、大都市区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在会后的继续讨论中,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概念的纠缠中,必须基于中国及地方城市发展特定情况进行组织,国外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我们仍需特别关注,但需要理性判断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