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促进社会和谐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分会讨论召开,会议主要围绕“宏观经济与社会和谐”展开,讨论了中国和谐发展的一系列难点,其中世界经济周期与中国经济走势成为讨论焦点。来自北京的经济学教授论述了世界经济周期调整与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一、从表层看,美国次贷危机、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使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陷入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的困境,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面临短期恶化的危险。美国经济大幅度放缓:GDP下滑1.6个百分点;住房价格下滑10%;失业率上涨0.5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增势拐点已现:GDP下滑0.7个百分点;通胀上升0.6个百分点。亚洲板块,GDP回落高达1.4个百分点;CPI提高2个百分点。
学者进而提出一系列问题:世界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是否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物?次贷是否传递到实体经济?各个经济板块经济放缓的核心根源是什么?次贷危机、流动性逆转与全球通货膨胀抬头是否可以并存?国际资本流向的转变是否可以完全解释石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全球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是否与美国房地产变化存在同样的原因?资本市场的全球同步变化除了金融市场自身的问题,还有什么共同的原因?次贷危机除了结构性金融产品发展、市场风险积累与监管不匹配等原因,还有其他深层次原因吗?
1、从金融自身调整来看,明斯基时刻到来,而这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全球经济不平衡的作用下达到极点的标志。
2、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与不平衡问题密切相关,贸易逆差国出现逆差的核心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非贸易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匹配,导致贸易品生产与消费的缺口(TNT模型)。
3、全球资本市场波动依然具有周期性调整基础(利润变化)。
二、从深层次看,在“新技术扩散效应下滑”、“全球化红利递减”、“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全球不平衡逆转”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将于2008年告别“大缓和”的黄金阶段,进入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经济的回落和通货膨胀的抬头将使全球滞胀的威胁加剧。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化不是一个短期问题,而是一个中期问题。
第一:世界技术创新的周期和扩散效应的作用规律决定了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新技术扩散效应步入下滑期,世界经济将告别“高利润时代”。
第二:来自全球资源再配置效应、规模经济与专业化效应难以抵消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世界PPI-CPI缺口的全面收窄,全球化红利进入递减区间,世界经济将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高涨的冲击下告别“低通胀时代”。
第三:不平衡问题难以维持,以相对价格调整和汇率调整为主导的调整力量必然通过次贷危机等事件为导火索,对世界经济不平衡进行反向调整,世界将告别“贸易流量大幅度增长时期”。
第四:世界各国短期性的调整政策将使世界经济陷入“两难困境”,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以及失业增加将进一步加剧,“滞胀”的威胁将进一步逼近。一是货币政策的两难;二是滞胀的两难;三是协调的两难。
三、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一些总结:
1、必须充分认识到本次世界经济放缓、通货膨胀抬头并不是单纯次贷危机与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短期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表现,因此,中国必定将在中期范围内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的挑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从中期角度进行相应统筹。
2、决定世界经济周期调整的三大核心力量——“新技术扩散效应的衰退”、“全球化红利的递减”以及“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逆转”将直接作用于中国宏观经济,中国短期决策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力量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的途径和力度。
3、石油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虽然在表面上属于需求拉动型,但是必须清楚看到这种结构性价格上涨对世界各国的冲击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它在本质上具有国际利益再分配的功能,是国际资本进行价值掠夺的新模式,贸易冲突以及国际宏观政策冲突的再起是各国经济政策制定必须考虑的一个核心要素。
4、应当认识到本次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与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虽然有本质性的区别,但应当充分重视“新型滞胀”出现的可能,宏观经济政策的使用需要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