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调整期,高油价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雾。如何拨开云雾,看清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前景,9月8日,来自世界主要车系的研究者和企业界代表集聚在十四分会场,进行了一场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智慧火花的碰撞。
汽车产业正遭受高油价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和不断攀高的国际油价引发全球通胀蔓延,对世界经济和全球汽车产业形成很大冲击,上海某学者指出,在此过程中美国汽车公司首当其冲。主要表现在美国大排量的SUV和皮卡车销售大幅下降,美国消费者的驾车出行明显下降,2008年4月,全美国车辆行驶英里数同比下降了16亿英里(1.8%)。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业绩恶化,2008年前6个月,美国三大汽车厂商合计平均每月销售量比上年少121539辆,市场份额降为47.8%,创20年来新低。同时,该学者指出,世界经济调整过程中,中国汽车产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国内主要汽车厂商销售量明显下降,2008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工业重点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34.47亿元,增幅回落35.38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增幅同比回落10.98个百分点。他认为,目前危机意识、寻求未来发展新战略成为汽车业界关心的重点问题。
加快新能源车的开发是应对高油价的重要战略之一。高油价严重影响汽车生产和汽车产品的基本结构,严重影响美国汽车工业的生存,上海某学者指出,美国汽车公司重新开始拯救行动和复兴计划,通用、福特采取出售资产、对公司结构进行改造、调整产品结构等手段,收缩传统业务,并大规模投入节能汽车研发,调整生产设施,制定适应高油价环境的新战略。其中克莱斯勒针对北美市场,减产部分主力车型,包括道奇品牌公羊皮卡、道奇卡拉万,加班生产节油车型,投资30亿美元用于新型节能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开发,并与通用汽车联合开发插入式混合动力系统。
技术基础薄弱,导致中国跟随式的调整战略。有学者指出,中国汽车业开始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增加小排量汽车的生产。但中国汽车企业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在传统汽车领域应对高油价环境的技术能力明显不足,当前的战略调整不得不主要是被动的和跟随式的,更多措施从优化供应商和调整组织结构等方面。与整车开发相配套,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目前面临下游整车产品价格下降、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另一中国学者认为,外资或合资企业主导了市场,国内企业多为中小规模,企业整体研发、制造能力薄弱。但对于创新,该学者提出“创新慎言自主”,现阶段,模仿和合作创新必不可少,轻言自主创新可能会欲速则不达。对于未来汽车零部件市场,他认为售后零部件市场有望成为新的市场机会。
未来调整可以借鉴的经验——丰田TPS系统。一位日本学者介绍了日本丰田汽车的TPS系统。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的出现以及出生率的降低,导致基于产量、生产率和劳动力的TPS系统产生混乱。为了解决这一危机,丰田选择了激进的方式改进TPS体系。首先,丰田建立了蓝领工人培训系统,包括对新雇用的高中毕业生延长培训时间并设置了新的培训系统;其次,丰田派出更多的监督员,形成了他们的专家地位;第三,改革了成本体制,通过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的结合降低成本。2000年,丰田还调整了TPS中的工资系统。日本学者认为,虽然丰田TPS的改变,对于生产效率的改善还不是很明朗,但是丰田的TPS系统越来越技术化了。
未来的调整不会改变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趋势,中国某学者认为相对于内燃机动力汽车,中国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车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小得多,油价的高企推动了中国新能源车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