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来自日韩法中四国的学者继续就“汽车产业的国际比较”问题进行对话。发言的学者们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汽车产业应对环境变化的经验,并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出路与可能的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消费时代和新竞争格局在中国的悄然显现,将学者们的话题又一次聚焦到颇受关注的能源汽车开发问题上来。
一、全球汽车产业都面临着能源约束瓶颈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发达国家汽车已经逐渐普及,汽车消费市场和生产正在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汽车产业的转移为这些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但随着扩散和转移速度的加快,环境和资源条件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按照原来能源消费习惯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渐成为制约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石油价格高涨以及对二氧化碳排出量的政府规制逐年强化的情势下,汽车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大危机孕育着大变革,大变革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能否开发出替代能源,能否降低废气排放,是汽车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新能源汽车革命即将开始
上海学者Y认为,两次石油危机促进日本汽车产业在短时间内迅速赶超欧美,此次新一轮的替代能源和替代材料的开发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突破口,也将成为继信息化之后下一次汽车革命的推动力量。也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基于替代能源使用的汽车革命对于未来生产和消费的冲击将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三、中国开发节能汽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短缺经济”和“封闭式经济运行”的时代而言,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经济社会,从居民生活方式、企业生存方式到政府治理和社会运行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位上海的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消费时代”和“新竞争格局”状态。汽车产业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相对成熟的标志,汽车时代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搭乘汽车时代的车轮。
上海学者Y指出,2002年以后受到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美国式的消费模式成为许多居民效仿的对象,纷纷追求大房子、大车子等。但是,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计算和衡量,全球资源都难以支撑我们生活目标的实现。如果我们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如果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话,必将对汽车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四、中国开发节能汽车的阻碍因素
中国刚刚步入新消费时代,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在开发节能汽车方面还存在很多阻碍因素。有学者指出,中国汽车产业仅限于车种的合并导致其在吸收海外企业综合技术能力上出现了障碍,节能汽车研发的优先度低于他们对市场份额的热衷程度。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等核心能力支撑,处于被动接受消化的“定牌”生产方式,甚至只能用A外国公司压B外国公司的下下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如吉利和奇瑞等,由于初始亮相市场的相对低端的产品技术含量和性价特性,对后续发展能力的升级和升格存在一定的“锁定效应”,相对制约了其技术升级的能力,进而影响其后续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此外,政府宏观能源政策、公共交通设施投入政策相对不足,对汽车新消费时代的来临准备不够。
五、日本开发新能源汽车的经验借鉴
日本的经验。有学者介绍了日本开发低公害汽车的经验。受到石油危机影响,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开始研究低公害车,如今已经开始了第二代节能车的开发。日本节能车开发的优势来资源:第一,企业对节能汽车研发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和密集投入。第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动计划等支持低公害车的开发。例如对使用节能车的运输行业给与优惠政策,并对它们发放补助金。第三,众多大学积极参与新能源开发。三者结合共同加快了低公害汽车的开发步伐。该学者进而对中国开发节能汽车的三点建议:第一,中国要有战略眼光,开发节能汽车应该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进行思考,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早日制定环境重视性汽车产业发展方针,从而以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实施。第二,出台全方位的节能车购买促进政策,加大对国民的环保教育力度,改变以前以炫耀性消费为目的的汽车消费模式。第三,实行以培育低公害车核心技术为主的产业政策。培育、发展能够充分利用中国优势的材料、人才、量产技术,建立企业、政府、学界综合体,采用集中开发模式,建立业界间向合作、纵向开发(电池、电机、氢能等)的开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