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中国人口学界的部分代表就中国的人口发展和中国的人口政策两个议题展开了争论,在听取各位学者的报告之后,与会学者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较为激烈、深入的探讨。
首先是对当前城乡老龄化的时差性进行分析。按照众人的看法,由于生育政策在城市较为收紧,即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大,从而认为城市的老龄化和养老问题应该更为严重。但事实上,由于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注入,造成了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的新现象,导致农村老龄化比例的提高。人口学界的某位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了亚洲国家人口老龄化城乡转变的规律,即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亚洲国家普遍地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明显。而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大规模的城乡人口迁移基本完成,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人口因素发生改变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农村高于城市的城乡倒置状况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即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将高于农村。因此,有关学者呼吁应该根据中国的现实,把握好养老问题的重心,即在当前农村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问题被忽略的时期,在做好城市养老保障的同时,更应关注农村的养老需要。
其次是对生育政策进行了探讨。当前人口学界对于生育政策大概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应该保持生育政策的稳定性,维持当前各省已有的生育政策;二是提倡实行严格的一孩生育政策,从城市向农村推广;三是提倡对生育政策进行小幅度的调整,即提倡夫妇双方中有一方或双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四是提倡放开生育政策,让所有的家庭有生育两个孩子的权利。当然,在这所有的看法中,第三、四种的看法成为主导的模式。在该会上,某位学者担忧上海市现有的户籍人口负增长,忧虑劳动力欠缺,倡议择时允许本市城镇户籍居民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有计划生育第二个孩子。当然,同时提出了其它的办法,如适当增加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逐步推迟上海市城镇户籍女工人的退休年龄,争取做到男女职工的同龄(60岁)退休。另一学者对普遍实行二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行了论述,建议全国普遍实行二孩政策。以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就五个地区进行的二孩生育政策试点为依据,该学者认为以当时的条件实行二孩的试点效果在当今被证明是不错的,那么以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实行二孩的效果应该更佳。由于生育政策是否调整关系重大,所以,也有学者隐含地指出了生育政策调整的复杂性,考虑到人口统计数据的水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生育文化,考虑到政策生育率与实际生育率的差距等等,都使生育政策是否调整,做何种程度的调整无法明朗化。对这一关系到到每个家庭,牵涉到国家、家庭和个人的议题,我们都在焦急地拭目以待。
再次是对老年人口健康和幸福度的关注。养老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需求,二是健康需求,三是精神需求。在已有城乡二元格局下,在社会迅速更替的时代里,在体制不断完善的间隙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呈现众多的差异。其中,城市与农村老年人在面临健康和幸福感的满意度方面存在怪异的现象,引起学者对于幸福感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争论。在城市老年人口健康、经济收入、居住优于农村老年人口的事实中,却出现城市老年人口对于健康和幸福感的满意度不如农村老年人口的现象,这可能与农村老年人口是采取纵向比较,即与过去做比较,而城市人口是采取横向比较,即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有关。因此,有学者认为幸福感指标的设计应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虽然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其指标应该反映老年人口对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