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2671761 52920242(传真)
         
海外学者观点:质疑与回应
2008年10月27日 17:21
     

  世界贸易组织前任副总干事金喆寿(Kim Chul-su)在肯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开放后指出,中国的经贸政策仍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①国内政策导向的偏差导致微观经济发展差强人意。②缺乏政策透明度。③政府的过度干预。④赢得国际认同的同时尚需直面各种挑战的考验。

  欧洲艺珂研究院(Adecco Institute)主席、德国前经济与劳工部长沃尔夫冈?克莱门特(Wolfgang Clement)则提出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两个问题: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迫使德国企业公开或转让技术。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则从公共外交的角度,对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扮演的角色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应该更多地考虑“我能为世界做些什么”,而非“世界能为我做什么”。他质疑“韬光养晦”是自私之举,当今中国应该追寻“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大国”指经济实力和贡献,“负责任”则是指道德垂范。唯此方可使“崛起”的形象更为正面。他认为中国目前并未实现与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在自我输出方面存在不足。和谐社会等理念在输出时缺乏明确具体的释义,传播范围有限。

  针对国外学者就中国形象的批评和质疑,中方与会代表作了回应。

  前驻德大使梅兆荣解释了对中国国情可能存在的误读现象。国外根据中国的经济总量等整体性数据将中国定义为“经济强国”(economic power),而考虑到地区差异及庞大的人口数量,中国仍应属于发展中国家;针对政策透明度以及技术转让的政府干预问题,梅大使认为前者实际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后者则是技术——市场的平等交换;在对外宣传的问题上,他赞同沈大伟的观点,认为确实要注意语言表达,政府和媒体应该提高推广意识。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