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2671761 52920242(传真)
         
海外学者观点:持续低估的货币价值对中国发展不利
2008年10月27日 17:21
     

  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迪(Lardy, Nicholas)就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发表看法。他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始前的三十年里,中国的货币被系统性地低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过渡到了一个根据外汇市场的供需决定其货币价值的体制。它涉及了几项重要的政策,包括官方汇率的几次重大贬值,在某些时期采取双重汇率制度,以及外汇市场的引入和逐渐扩大。到1995年,中国政府成功地完成了向一个接近均衡的汇率的过渡,相应地,促进了一个日益分散的贸易体制的出现。

  2002年2月之后,美元开始稳步贬值。由于人民币和美元之间是一个固定的名义汇率,因此导致了人民币持续的、真正有效的贬值。2005年7月中国汇率体制的修改确实使中国与美元脱钩,但是人民币对于美元的升值率并不高。中国产品在全球经济中变得越来越具竞争力,中国经常账户的赢余开始以每年约两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200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内生产总值的11.3%,对于大的贸易经济体而言,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拉迪认为持续低估的货币价值对中国的影响非常不利:

  (1)价值低估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民银行调整利率的能力。因为担心更大的资金流入,中国政府一直不愿意提高国内利率。结果,贷款的真正利率一直很低,导致了近年来十分明显的过高的投资水平。

  (2)价值低估已经人为地提高了制造业等可交易商品领域的利润,降低了服务业等不可交易商品行业的利润。因此在过去5年中,投资已经越来越多地流向生产行业,而在服务业的投资份额却下降了。在改革的前2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大约增加了一倍,然而从2001年起,该份额一直停滞不前,事实上已经有所减少。由此导致的产值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自2001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长的高能源消耗以及中国碳排放量急剧增加的现象。

  (3)中国过分依赖不断增长的外部顺差使其经济易受外部震荡的影响。在从2005年到2007年的三年中,商品和服务的净出口增长了1.9万亿人民币,平均占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2.4%,或中国经济增长的五分之一强。但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正在变得疲软。即使这部分由加工贸易零部件进口的减少来抵消,但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下降了,或许2008年上半年与2007年同期相比,经济增幅下降的1.8个百分点中,一半是由于这个因素。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