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2671761 52920242(传真)
         
旅游工艺品
2008年9月5日 15:17
 来源:东方网    

  温州的工艺美术源远流长,晋、唐代就有民间剪纸、刺绣。宋代,温州漆器驰名全国。清代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十字花边、彩石镶嵌、油泥塑、金银首饰纷呈异彩,有的销往国外。民国初,十字花边远销英国、加拿大。日本侵华时期至解放前夕,温州工艺美术行业衰落。建国后,温州工艺美术行业获得新生。人民政府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进行一系列的发掘、恢复和发展工作,帮助艺人归队,使其各显技能。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工艺美术品也成了旅游工艺品。温州的主要旅游工艺品有:

  [瓯绣]瓯绣是温州传统工艺品之一。它和苏绣、湘绣、蜀绣、京绣、粤绣并列为中国六大名绣。北宋的双面绣经袱(建国后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出土),针脚整齐,技巧熟练。明末清初,瓯绣从简单的平针、套针改为多种针法。清道光三十年(1850),温州始有专业绣铺麟风楼,雇用男工,绣制蟒袍、桌围、椅披、寿屏及庙宇用幡帐等。宣统二年(1910),名艺人林森友开办美艳刺绣工厂。民国5年(1916),温州开设“刺绣局”,专做出口业务。15年前后,香港、台湾客商多次来温订货,瓯绣进入最盛期,永嘉县城区有绣铺20余家,从业650人,年产值约银圆4万元,抗战后期,温州数次沦陷,刺绣业一落千丈,至1949年,城区绣铺仅15户,从业50余人。

  建国后,大力恢复瓯绣生产,组织老艺人归队,1954年建立温州市瓯绣生产合作社。1957年改名温州瓯绣厂,聘请名画家苏昧朔为设计师。1959年试制成功乱针绣、双面绣和发绣,后又发展了水墨绣,能绣制名画、屏条、挂幅等。“文化大革命”期间,瓯绣传统题材停止出口,只能绣些内销产品,企业半停工。80年代,瓯绣生产全面恢复。1980年,开发了生丝电力仿手绣台布,开辟厂外加工点。温州市瓯绣厂是瓯绣的主要生产厂家,先后创作了不少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品。周悦林设计的《红楼十二金钗图》、《刘姥姥游大观园》,都曾在香港展览;张耿民设计的《松鹰图》,多次出国展览,并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魏敬先创作的人像绣《齐白石》,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瓯绣传统针法有稀针、手针、恻针、拉绣。后创造出滚针、游针、扇形针等新针法。瓯绣绣品色彩鲜艳明快,纹理层次分明,针脚匀齐严谨,光映度强,具有独特风格。

  [瓯塑]瓯塑,古称“堆起”,又名“油泥塑”,是温州独有的传统工艺品,现存的早期瓯塑有北宋庆历年间的经函(出土于瑞安仙岩寺慧光塔)。自宋至元、明、清,瓯塑有素色、贴金、贴银、彩绘等,用于庙宇、佛像、家具用品的装饰。

  1957年,建立温州瓯塑厂。60年代该厂在“塑”的基础上创新了“壁画”,为瓯塑增加了一个新品种。1972年,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时,在杭州机场看到温州艺人谢香如创作的瓯塑《韶山》,曾高度评价:“很好,很有价值,这种艺术不要失传,要把工人组织起来,还要培养新工人,使这种艺术保留下来,传下去,还要在国内外展览”。此后,温州瓯塑厂创作出不少艺术佳作。有周锦云、朱国光的《雁荡山》、《西湖天下景》、《富士山》、《墨尔本风光》和陈志谦的《飞天》等等,《飞天》、《西湖天下景》等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飞天》还被邮电部印制成邮票发行,获1981年邮票设计一等奖与1983年邮票发行金牌奖。厂长周锦云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和高级工艺美术师,1986年被派赴西德进行技艺表演。1980年、1984年和1988年,瓯塑壁画和瓯塑三次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1990年,温州瓯塑厂产值101万元。

  [黄扬木雕]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取材于黄杨木,发源于乐清,已有160多年历史。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东三雕”。

  黄杨木长于原始森林或高山峻岭,生长缓慢,一般要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艺人们选用这种木质坚固、纹理细腻、色泽古朴的黄杨木,雕刻人物、花鸟和动物等绚丽多姿、精美可爱的工艺美术品。甚得国内外人民喜爱,有些杰作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由于木雕艺术家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1984年,在黄扬木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象牙雕和仿古木雕两个新品种,全称乐清“三雕”。产品远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字花台布] 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是心灵手巧的家村妇女智慧的结晶。她们仅凭一针一线,绣出了这种五彩缤纷的飞禽走兽和百花争艳的美丽动人的图案。

  产品规格品种多样,有床罩、枕罩、被套、椅靠、台布、盘布、餐巾和钢琴罩等等。样式美观,价格比较低廉。不仅深受国内客户的欢迎,并远销海外,饮誉世界各大洲。雁荡山商店有出售

  [乐清工艺竹编]这种工艺品,是利用本地山上的毛竹加工编造的,不仅美观,而且有实用价值。是在竹器匠师们编制的农具、器皿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1年,乐清竹器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乐清竹编厂),对传统竹编工艺进行了创新,用翠竹丝编织鹅,鸭、鸡等动物,美观实用,深受欢迎。1978年,该厂15件作品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随后又送日本展览。其中《雄鹰》、《野牛》等6件作品选送参加国际博览会。80年代,该厂王应松设计的双熊猫戏球、对鸡、龙鱼、鸳鸯、松鹰等高、中档动物竹编,畅销国际市场。此外,还有提篮、凉帽、果盒和灯具等花色品种,也颇惹人喜爱。

  [麻编工艺鞋]这种工艺鞋,是民间工艺人用纺、盘、缝等20多道手艺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以帆布为帮,麻底衬有橡胶,结实耐磨,轻巧舒适,样式美观,适于旅游、登山、舞蹈及各种运动时穿着。很受国际市场欢迎,被港商称为“足下彩虹”。

  从70年代晚期的单一品种,至今已发展到高跟、中跟、陂跟、弯脚等类型的300多个花色品种。凉鞋、普通鞋、绣花鞋、钩针鞋、力士鞋、功夫鞋、彩条鞋和金银丝鞋等产品,外型美观大方,色彩鲜艳夺目,颇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从1979年以来,本市出口各类麻编工艺鞋3千多万双,远销法国、美国、日本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草编工艺品]是一种由黄麻纤维为原料编制而成的工艺品。雁荡山麓的大荆镇,在40年代就开始这种工艺品的生产。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已由原来的单一麻帽发展成为多种多样的工艺品。原料由单一的麻发展为麻、棉、木、竹四种。制品有地毯、盆挂、茶挂、吊床、网袋、手套、麻帽等7大类3千多个品种型号。设计新颖,造型大方,图案美观,技艺精湛,驰誉国内外市场,受到客户的好评。

  [竹丝画帘]是温州市出口工艺品之一。1957年,温州画帘厂建立后,曾生产大量花鸟、山水画帘,销售国内外。1972年有10幅画帘被选作国礼,赠给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及美国官员。1978年,该厂创作的画帘《秋翁遇仙记》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82年以来,还有《如意图》、《千手观音》、《猫蝶图》、《花卉》、《红楼梦》、《嫦娥奔月》、《慈航普渡》、《墨竹》、《美人鱼》、《熊猫图》等作品,先后在日本、美国、瑞士、刚果、安哥拉等国参加国际博览会和展览会。1986~1988年,该厂先后派出画师陈振涛、叶宗尧、梁继业,赴加拿大、德国、美国作绘画表演。

  [竹丝盆景]永嘉罗溪竹丝盆景厂生产,以竹丝、野柴根、塑料泡沫为原料,仿拟各地名胜古迹,堆制成亭台楼阁,饶有新意。瑞安画帘厂生产软木盆景、玻璃瓶景等产品。

  [青田石雕]清末从青田传入温州。光绪二十六年(1900),青田艺人李明镐首家在永嘉城区开设友美斋石刻店。民国9年(1920),上海中东、恒达公司来温大量收购石刻外销,业务极盛。抗战爆发,交通中断,全业停顿。至解放前夕,市区仅打锣桥有两、三家青田石雕作坊,从业10人左右。1953年开始重新对外出口。1956年,温州艺雕厂设立青田石雕车间,从业40余人,主要产品有人物、花鸟、山水、石床等,产品销往国外,年产值10多万元。温州市青田石雕的名艺人有潘雨辰、赵永福、吴克俊、陈鹤林、陈仁寿、黄振南、裘桂英等。赵永福于1962年被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青田石雕专家称号。潘雨辰于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文化大革命”中,青田石雕生意清淡,部分转产航海仪器,部分艺人转向牙雕和彩石镶嵌生产。而乐清的.四板桥、北白象、城关镇则兴办起五六家青田石雕厂。

  [平阳画蛋] 是平阳县出口工艺品之一。与苏州画蛋并驾齐驱,驰名中外。

  [文成宝剑]是温州的金属工艺品之一。有鹤城、蚊龙、武龙等生产厂10余家,年产宝10万把,产值300余万元。其中“鹤城宝剑”曾多次获省、市名优产品奖。第11届亚运会间,被评为亚运会名优产品。

  [象牙雕刻]是温州市艺雕厂和乐清象牙雕刻厂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工艺品。曾出现不少佳作。《孔雀姑娘》、《赶集》、《乐天》、《八仙过海》等曾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江心寺》、《颐和园》、《苏州春哓》三件大型作品,被加蓬共和国收藏。近年来,由于象牙被列为国际禁止进出口物资,温州的象牙雕刻已停止生产。

  [贝雕] 洞头县地处海岛,贝壳资源丰富,当地的贝雕作品题材多样,工艺精细,是颇受青睐的旅游工艺品。·

  [牛角雕刻] 是建国后至60年代发展的一个工艺品种。一些艺人擅长用牛角制作宫灯、菊花、兰花、河蟹、虾等工艺品。但由于销路不佳,现已濒临失传,全市只有两三个人能制作。

  [珠绣]于20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它融瓯绣、十字花边、钩针于一体。1987年创办的中外合资温州市艺联工艺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的珠绣服装,高雅华丽,曾获上海市1988年“最佳夏令商品金棕榈奖”,在国际市场上畅销。该公司还生产珠包、珠花、珠灯、珠帘、珠绣首饰盒等系列产品。

  [泰顺玩具] 以车木造型为基础,把木偶、车木、彩绘和装饰技法巧妙结合在一起。著名艺人季桂芳设计的“民族娃娃”、“西游记人物”等作品,畅销国际玩具市场。

  [矾塑] 苍南矾山,以盛产明矾而闻名于世,素有“世界矾都”之称。千姿百态、流光溢彩的矾塑佳作是民间工艺中的一朵奇葩。矾塑鼻祖为矾山艺人刘朝宝。1925年的一个腊月天,少年刘朝宝偶尔看到明矾结晶池里一株小草凝结上细微的矾珠,闪闪发亮,十分好看。于是,好奇心给他带来创作的冲动。他用水竹劈成蔑片和篾丝,扎成青蛙、蜻蜓、鱼虾之类的模型,放入明矾结晶池内结晶,过了一、两个小时后拿出来,一个个小动物模型银装索裹,煞是可爱。但是好景不长,山于篾片、篾丝表面光滑,稍动几下,凝结在上面的小矾珠便脱落了,后来刘朝宝义想出用一节一节粗细不同的铜丝均匀地缠上各种色彩的棉纱,再扎成宝塔的模型放入结晶池内结晶。结果一举成功,从而奠定了矾塑技艺的基础。因为铜丝上缠着的棉质彩线容易粘住明矾小珠子,且通过无数皎洁晶莹小珠子的折射,映出绚丽多姿的光彩,使“宝塔”珠光宝气,别具神韵。其透明犹如冰雕,但细腻之处非冰雕扬能媲美。少年刘朝宝创作的《矾塔》成为矾塑工艺的雏形,因而其后的矾塑工艺品也泛称“矾塔”。

  建国后,刘朝宝创作的花木虫鱼、亭台楼阁、”龟禽走兽等各类矾塑作品构思独特,造型逼真,无不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效果。他仿图制作的矾塑《九龙壁》,其画面上呈现九龙出水嬉戏,盘帅腾跃的生动形象,艺术造诣令人叹绝。刘朝宝的另一件矾塑作品《五个里程碑》(即韶山、井冈山、遵义城、延安宝塔山、天安门),以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观构成了—幅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画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而且作品表现了矾翅组群布局的特点和严谨、对称、富丽、高雅的创作风格。刘朝宝的矾塑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的丁艺展览,并流传到国外。《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等多家报刊曾介绍过他的作品。刘朝宝于1995年仙逝,享年83岁。如今,他的儿子祖珍、祖玮和朱慧雪成了矾塑技艺的继承人和佼佼者。刘祖珍的《杜鹃亭》、刘祖玮的《龙凤呈样》、朱慧雪的《六和塔》、《双龙戏珠》、《松鹤朝阳》等作品都展示了矾塑诱人的艺术魅力。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