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含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
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东北,东经121°00′——121°15′,北纬28°17′——28°29′,西南面临乐清湾,是括苍山的一支余脉。东起羊角洞,与温岭县相连;南至芙蓉镇,襟带清江,西极锯板岭(界牌岭),与永嘉县邻界;北达六坪山,与黄岩市接壤。东西25公里,南北18公里,总面积450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7.5℃,七月平均温度27℃,一月平均温度5—7℃,多年平均湿度77%,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700毫米,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和夏秋季。区内暴雨中心地多年平均降雨量高达2127毫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山青水秀,驰名中外。被誉为“天下奇秀”、“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东南第一山”。
北雁荡山景区内山势高差悬殊。一般高程500米至800米。景区被雁湖大尖、雁湖岗、百岗尖、乌岩尖隔分为南北两部分,主要景区分散于南区。最高百岗尖,海拔1057米。整个山体岩露地层为一套中生代晚期的火山岩系。从火山构造看,风景区位于括苍山巨型火山构造南缘的一座复活破火山的东半部,其平面呈椭圆形,长轴方向近北东东向。中生代晚期火山活动。先后经历了火山喷发,形成今风景区外围环状的凝灰岩带,然后火山塌陷,再次复活,岩浆流溢,形成风景区的核心流纹岩带。以后,岩浆再次沸溢、喷发,最后基底的岩浆侵入。火山活动结束后,本区一直处于抬升状态,遭受剥蚀。基部的侵入岩体被剥蚀出露,形成今日景区山体的最高部分。在整体抬升过程中,沿几组构造方向,同时经外动力水流侵蚀。重力崩落堆积,形成沿一定构造方向发育的沟谷和特有的流纹岩造型地貌奇峰、怪石、幽洞、飞泉,造就今天的奇秀风光,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之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北雁荡山分为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仙桥、羊角洞八个景区,东南部风景较为集中,其中“二灵一龙”的灵峰、灵岩、大龙湫号称“雁荡三绝”。
灵峰景区
灵峰景区东至蒲溪,南至白溪,西至乌岩尖,北至五峰山(马家岭),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有26峰、3嶂、18洞、3瀑、34岩、5石、1尖、4谷、1天、3岭、5泉、3溪、1坑、4潭、1湖、4寺、2庵、7亭、4桥、2坊等大小景区共133个。以奇峰异洞为主要特色,尤以移步换形、变幻多姿的夜景取胜。其主要景点为:
灵峰及灵峰夜景 由右峰灵峰和左峰倚天峰合成,两峰合在一起恰似双参禅的双掌合十膜拜于此,故又名“合掌峰。”
峰高270米,在群峰环拱中直插云天。夜景在雁荡山随处可见,灵峰、灵岩、净石、石门潭旁都可观夜景,而以灵峰夜景最为集中。灵峰夜景独具特色,为北雁荡山特色旅游。由于昼夜光差所致,夜色朦胧中的合掌峰,变幻多姿。站在灵峰饭店西南角仰望此峰,恰似一对丰满的乳房,因称“双乳峰。”往前稍移几步,双乳峰变成了一位身着旗袍的苗条少女,面容忧郁,凝思远望,人称“想思女。”再走到灵峰饭店屋檐前反身仰望,相思女又变成了一只敛翅高蹲的雄鹰。郭沫若的诗:“灵峰有奇石,入夜化为鹰,势欲凌空去,苍茫万里征。”就是写这一奇景的。再站到花坛东侧仰望合掌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对紧相偎依的情侣,正所谓“恋人月下意缠绵,开出名山并蒂莲;霜剑风刀斩难断,林泉风石缔良缘。”这就是“情侣峰”(亦叫“夫妻峰”)。回首欣赏,灵峰周围的双笋峰侧观形似梳髻老妪侧头像,金鸡峰状如牧童隐匿偷窥在月下依偎的“夫妻”,而“犀牛”似已睡去。故有民谣“牛眠灵峰静,夫妻月下恋。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转脸。”
石门潭
明人何白的《雁山十景记》中的“雁山十景”之一,位于大荆镇西南不到一公里处,断崖削壁,屹立如门,其水源是松波溪,松波溪流过许多山谷,又汇合雁北十八滩水,流集于这里,水量很大并穿门而过,潴积为巨潭。潭长400米,宽100米,深300米,面积40000平方米,为雁荡山第一大潭。王十朋泛舟潭中,曾发过“壮哉龙伯宫”的赞叹。潭西有淀岙村,是元朝名儒李孝光的故里。潭下有溪名蒲溪,经水涨入海。石门潭在瀑雨过后,山洪下注,潭水浩渺,气势壮阔。而当风和日丽时,潭水情澈,深碧涵天,倒影历历,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游泳池,也是放舟棹筏的好地方。潭的北面悬崖处有“秀才窥美”、“龙鱼缘壁聆教”等景致。潭中生有美味的香鱼和溪鳗。香鱼因其悲上有一条满是香脂的肠道而得名,是雁山五珍之一,体长一般8-15厘米,曾被作为乾隆帝的贡品。
接客僧,它是一块高约一百五十米的巨岩,位于从大荆进雁荡山旁,因“兀然山口立,笑引往来人”,故称接客僧,亦名石佛峰、老僧岩、和尚岩。又因酷似光头合掌的和尚,拜伏在一块大圆石前,因此也叫它“老僧拜钟”,它是雁荡胜景之一。
东石梁洞
雁荡有东、西、北三石梁洞,东石梁洞在谢公岭东北1公里处,洞口有一横亘悬岩,如梁。石梁形似跨虹,所以又名石虹洞,洞颇深,但光线充足。洞中有水池,水色明净。由于洞前的石梁,挡住了半个地面上的光线,因此池面半暗半亮,明亮的半池就象半月,所以也叫半月池。石梁下面有柱,柱上刻有对联:“俯首可望峰和月,抬头反见洞穴深”。洞内有东石梁寺,该寺始建于宋庆历二年,几经兴废,今非原貌。
观音洞
初名灵峰洞,又名罗汉洞。藏于合掌峰之中,朝东。洞高113米,深76米,宽14米,依岩构筑九层楼阁。为雁荡山第一洞天。观音洞是火山喷发时,大量岩浆喷出地表,致使岩石断裂,后经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多重作用而形成,具有鬼斧神工之妙绝。倚洞势而建的九重楼阁,飞檐雕瓦,层层叠叠。从洞口至第九层大殿,共有377级石阶。洞顶有一线天。洞内有洗心、漱玉、石釜一缕三泉,水滴四撒如珠帘,小方池承之,清冽可饮。此洞有史记载可追溯到唐朝咸通年间,名灵峰洞。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刘允升率老百姓建九重楼,因塑有罗汉,易名为“罗汉洞”。清同治年间因塑了观音菩萨,更显神秘,议称“观音洞”,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铸铜钟,造元宝桌,塑三百罗汉,请进口玉佛,建雪洞大殿5间和修筑游步道多处,面貌一新。洞右侧有白云庵、雪洞、紫竹林,曲径清幽,竹茂林密。
北斗洞
原名伏虎洞,因洞口正对伏虎峰而得名。后因道家礼拜北斗元君,改名北斗洞。清光绪初年,道人赵至贤始开北洞,至其徒蒋宗松时,洞府初具规模。道观傍崖依势而建,共有四层。底层为客厅、二三层为集贤阁、海会楼,有朱熹、董其昌等人题写的楹联,四楼为凌霄殿。观前为大天井,天井前为三层建筑八仙楼。1986年,雁荡山管理局曾拨款修缮后殿。1990年,住持王崇淑得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的支持和温州籍侨胞张兰东先生的资助,在八仙楼的旧址上改建三间正殿。正殿名为凌霄殿(由后殿名移用而来)。后殿改名为大罗宝殿。洞顶偏左,在赭黑色的岩石中嵌着一条虬曲的青色岩石,是一块挨着一块连着的,好象龙腹部的鳞片,因称“清石卧龙。”洞内还有“金鸟玉兔”、“倒挂青蛙”等景致。洞左下方有石髓泉,俗名“龙井”。泉水从石罅中渗出,晶莹清澈,水质甘冽,常年不枯。洞前奇峰环峙,举目可见双伏虎,美女梳妆,金童、玉女、金蝉脱壳诸景。
碧霄峰
初名佛掌,又名金掌。在骆驼峰的北面,一峰高耸入云,峰身苍碧,故名碧霄峰。峰下有一洞,名碧霄洞,亦名北碧霄洞,高深各10米余,宽约15米。洞内另有暗窖,干燥清爽。洞前有鸣玉溪潺潺流淌,洞的周围是重峦叠嶂,环境颇为清幽。
将军洞
原名“南碧霄洞”,在南碧霄峰下,与“北碧霄洞”相对。洞高34米,深25米,顶窄中宽,高爽深邃。洞内右侧岩罅中,有一石状如披甲戴盔的威武将军依壁而立,叫立壁将军,今名由此而来。洞顶有凤凰展翅和白毛狮子等景。洞口有水珠帘和挂壁鲫鱼诸景。洞内原有二层楼房,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1980年改建为三层楼房。从岭脚到洞前一段山路上,可观“背面观音”、大小戏狮、孔雀岩、朝天鲤、香炉峰和千佛峰等景。
真济寺
在灵峰寺西北1公里处,雁荡十八古刹之一。明朱谏《雁荡山》载:“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建,熙宁元年赐额,今废。”明清民国时三次重建。现供雁荡林场职工居住。真济寺西南为南坑,亦称真济谷。山高坑深,悬崖峭壁,直抵乌岩尖,长约4公里。壁间有五马回槽、石门楼、达摩过江等景。另外有奇洞和飞瀑数处。谷底有仙人叠塔、香姑洞、济公岩诸景。谷中林木蓊翳,清溪碧水,蛙蛇潜居,鸟兽出没,极富山林野逸之趣。
双笋峰
又名蜡烛峰。在塔头岭内侧,两峰拔地而起,高约七、八十米,形长圆而尖,象双笋并立,这就是“瑶笋千年生一芽”的双笋峰。而从观音洞向外望,两峰之状却如一对蜡烛。夜幕降临时,在渡船岩向里侧看,又像老僧送客。在临碧亭看,又像婆婆转首向外;再向前几步步看。却变成了须眉毕备的老公公。
犀牛峰
位于凌霞峰旁的高岗之上,有一巨岩,象一只犀牛,昂首东向。在灵峰饭店的花坛旁抬头可见此景。当皓月东升时,那犀牛伸着脖子,遥望月亮,敬称“犀牛望月。”为灵峰的著名夜景之一。
果盒三景
鸣玉溪中的凝碧潭与跨越其上的果盒桥及果盒岩(连亭),合称:“果盒三景”。凝碧潭,位于果盒岩与渡船岩之间,宽阔亩余,深10余米。潭水澄碧,清澈见底,似一块镶嵌在灵峰景区岭口上的碧绿的翡翠,晶莹透剔。果盒桥,横跨凝碧潭上,紧靠果盒岩。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建,1982年修建。漫步桥上,仰观奇峰,俯视碧水,令人心旷神怡。果盒岩,在凝碧潭畔,形状扁圆平整,中间有一条环痕,俨以果盒,又象磨盘,俗称“麦磨岩”。岩上有亭叫果盒亭。1935年始建,木结构。1989年重建,为六角石亭。可供游客休憩和赏景。
灵峰古洞
俗称倒灵峰,位于金鸡峰下,鸣玉溪畔,朝南。1991年,雁荡山旅游公司开发了此洞。现辟有云雾、透天、含珠、隐虎、好运、玲珑、凉风七洞,洞洞相连,形状各异,迂回曲折,深幽奇特,可供游人寻奇探幽。洞顶有东西瑶台、登上瑶台,灵峰诸景一览无余。
白云庵
在倚天嶂下,朝东北。始建于1935年,有庵堂5间,1986年进行修整,并构筑台门的围墙。1990年新建大殿3间和厢房数间,1995年夏,又新建观音殿。
雪洞 在倚天嶂下,高、深、宽各10米。洞内现有的大殿、禅室、客轩、厨房、是1990年集资重建的。洞内有唐、宋时代的摩崖多处。
紫竹林
在雪洞右上方,天阶之下的坪地上,朝东北。1934年建庵堂5间,木结构楼房,奉观音像,旁植紫竹,因称紫竹林。1971年倾倒拆毁。1990年于废墟上新建大殿5间,厢房3间,为道姑修身养性之后。在殿前可览东瑶台、饭甑山诸景。
古竹洞
因谷中多苦竹而得名。位于倚天嶂尽头,卷云谷底。洞高8米,深15米,宽10余米。前临高山深谷,左有“立雉”、“腾蛇”,右有“翔鸾”、“伏龟”,后有“鸳鸯戏水”(俗称水鸭石)诸景。谷中还有姿态优美的“姐妹古树”和似珠玉纷飞的“洒珠泉”。
长春洞
原名归善洞。清同治年间,白溪杨氏在此清修,得百岁高寿,遂改为今名。位于会贤谷底。岩下一洞,四周峰峦环绕,峭秀幽奇。洞前可遥望虚无缥缈的海滨风光,近览“五老”、“玉笋”诸景,故有“长春一望”之说。洞下有百岁坊一座,是民国五年白溪人阮陶鎔恩谢义母(选坑人杨氏)而建,坊额“褒杨”二字系大总统黎元洪所书。
鸣玉溪 源出真济谷,中经白雨、照胆、凝碧诸潭,至响岭头与碧玉溪合流,南下白溪。雨后水足,流水铿锵如玉佩之鸣,故称鸣玉溪。
谢公岭
是东内谷与东外谷的分界岭,由灵峰至雁东的通道。相传谢灵运游雁荡时,曾着特制的登山木屐经过这里,故此岭称谢公岭,岭上一亭取名“落屐亭”,以示纪念。在岭上向东,可见惟妙惟肖的老僧拜钟一景。
乌岩堂 在久防村乌岩下,朝南。该堂南近接客僧,北靠石门潭,西对五峰山和七星洞。
李孝光墓
在田岙村西一里的柚树岭北面山麓,墓极简朴,为李去世近五百年后的清光十六年(1836)秋所重建。墓碑上镌刻着:“元崇文阁秘书监丞致仕训国大夫孝光李公号五峰偕夫人徐氏之墓。”
云霞洞
李孝光世居五峰山下的田岙村,自号“五峰狂客”。五峰是指村西1公里许的大山峰、小山峰、天马峰、天雉峰和仙凌峰。云霞洞位于天马峰下,因洞内石色如霞而得名。洞高约8米,宽约21米,深约16米。洞口朝南,冬暖夏凉。洞外树木掩映,环境幽静。李孝光年轻时,曾筑室读书于此,名为“白云舍”,现无存。
七星洞
在云霞洞之上,洞朝东。因洞顶有七窟似星而得名。帽岩覆洞,裂石似门。前有玉兔峰,旁有白虎吼月诸景。洞高口低,景致极佳,洞中有联记其胜:“仰揽明月星河皎皎瑶池近,俯观晓日云海沉沉蓬岛低。”该洞于清光绪二年(1906)创建,1988年重修。
攀龙坊
在石门潭北面,蔗湖村村口。为木石结构,重檐式歇山顶,六柱(左右两正柱前后各添一柱支承出檐)单间建筑,高6.2米,宽6.4米。两端分别饰有昂首张嘴的跃龙;盖简瓦,瓦当上饰有朱雀、菊花、吉祥等图形。正面额书“攀龙”二字。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经过多次修葺,文革期间受较大损坏,1981年重修,基本上还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