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2671761 52920242(传真)
         
灵岩景区
2008年9月5日 15:29
 来源:东方网    

  灵岩景区东至响岩门里,与三折瀑景区相邻,西至马鞍岭,南到飞泉寺,与大龙湫景区接壤,北至百冈尖,与显胜门景区为界。东西长3.6公里,南北宽2.5公里,全区面积9平方公里,是雁荡山风景名胜区面积小景目多的景区。境内山峦起伏。峰嶂耸立,绝壁四环,古洞诡怪,景色之美,为全山之冠。被誉为雁荡之“明庭”。

  灵岩的景物比较集中,风景名目有16峰、12洞、22岩、5嶂、3瀑、3门、3谷等100个。宋王十朋有“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诗句。

  响岩门  出净名坑,从翠薇峰右转,沿公路走1公里即到。位居响岩和云霞嶂之间,是二灵之间的门户,因傍响岩而得名。响岩,在溪的南面,高约30米,用石块敲击,会发出砰砰的响声。云霞嶂面对响岩,因嶂色灿若云霞而得名。嶂间有洞叫霞嶂洞,洞宽而浅。雨后,洞顶有水珠如雪花随风飘洒,因名雪花天。

  美女绣罗  站在云霞嶂旁向西看,在响岩门北面的山脊上,一岩体形细长,状如倩女引针刺绣,因称美女绣罗。如站在响岩门内看,此岩形状却如身穿盔甲的武士,所以又称石相岩。

  朝天鲤  在响岩门内半公里处回头仰望,山脊一石酷似鲤鱼朝天,状貌宛然。

  听诗叟  在朝天鲤的西面,高丈余,一石特立,似一位清癯的老者,侧耳倚立崖巅。因附近还有二仙谈诗一景,故名听诗叟。清人袁枚的《听诗叟》诗写道:“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觉欠分明。拟携谢眺惊人句,来向青天诵数声。”

  二仙读诗  在上景的西南,两石并立,仿佛是二仙对谈,因名二仙石,又名二仙谈诗。

  钟鼓齐鸣  从新建的停车场进入谷口,左面山上一石形体似钟,名为钟岩。右面山上一岩形似圆鼓,名为鼓岩。二岩全称“钟鼓齐鸣”。

  顶珠石  原名绀珠峰,在展旗峰外侧顶上,一石如珠,因此称为顶珠石。

  青蛙聚会  在双珠谷外的东山脊上,一群大小岩石朝西散列着,背青腹白,状似青蛙,因名青蛙聚会。站在双珠谷口朝东看,看得最真切。

  普同塔  在双珠谷口的卧龙亭旁,为青石结构。塔座六角束腰,塔身圆球形,单层。壶门额上中部刻有正书“普同塔”三字。塔建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二月二十一日,是灵岩瑞禅师圆寂后火葬之所。塔名“普同”,是取佛教语“普渡众生,同登彼岸”之意。

  双珠谷  原名锅洞。在展旗峰外,岩石削立,外缺为门,上有石如盖,下有圆池如锅,壁内突石状如锅面。崖泉坠地,飞腾而出。因谷口有10多米高的绝壁,谷侧是30多米高的陡坡,游人难以进入谷内。1984年,雁荡山管理局在谷口绝壁处垒石筑路,游人方可由曲蹬盘道直至谷内。谷内右侧,有白珠泉,流泉散落如珠。谷底有隐珠瀑,高为118米,夏日大雨后,瀑布腾飞,颇为壮观。因谷内有白珠泉和隐珠瀑二景,故改名双珠谷。谷内还有戟剑门、观泉洞、贝壳岩诸景。谷深150多米,宽20多米,谷内竹木丛生,壁上藤蔓缠绕,境极幽深。

  双珠谷口徐霞客雕像  灵岩道旁,双珠谷口还耸立看一座高大的徐霞客雕像。1996年5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在雁荡山举办了旅游文化活动周,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耗资13万元,在此塑造了这座花岗岩徐霞客雕像以示纪念这位曾三下雁荡,并留有游记两篇的伟大旅行家。雕像由上海雕塑家陈道坦设计,温岭市古建公司雕刻。

  老僧拜塔  又名僧拜石,僧抱石。在天柱峰西南侧,一高一低的两块岩石,低者形似老僧,向东南方做合掌礼拜状。进售票亭200米处,视线穿过树林,可以看到。但走到灵岩寺后右侧看过去,它却变成了美女照镜。

  天柱峰  位于灵岩寺右前方,高266米,色白体圆,立地擎天,气势磅礴。峰北侧的摩崖上刻有“壁立千仞”和“天不塌,赖以柱其间”。宋王十朋借《天柱峰》诗抒情:“女娲石烂苦为修,四海咸怀杞国忧。谁识山中真柱石,擎天功业胜伊周。”

  展旗峰  位于灵岩寺左前方,与天柱峰相对,高约260米,状如大旗飘扬,气势壮阔。

  南天门及灵岩飞渡  位于灵岩谷口,是天柱和展旗两峰对峙之间空出的门户,相距200余米,雄伟阔大,被喻为“天阙”。它是灵岩寺的南大门,卧龙溪穿门而过。雁山人于两峰巅处系悬一缆索,不时在缆索上表演灵岩飞渡,惊险迭出,叹为观止。此表演始于20世纪30年代。北冈上立有圆融一石,称为顶珠石;石下有龙潭,潭侧有锅洞,洞上有飞瀑。

  屏霞嶂  又名灵岩,朝南。进入南天门,迎面可见。嶂“高广数百丈,壁立干霄,色五彩相间,如大锦屏。”明刘芳誉《屏霞嶂》诗:“摩天峭壁俯禅关,炫目丹砂好铸颜。恍惚仙源迷路处,乱霞飞绕赤城山。”

  灵岩寺  灵岩寺背靠灵岩,寺以岩名,是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规模仅次于能仁寺,寺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因它的山水灵秀,名闻京师,宋太宗特赐御书五十三卷。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灵岩禅寺”。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赐金字藏经千卷。南宋初(1127),僧敏行重修寺宇,改名书“涛昌禅寺”。不久,僧若容又复名灵岩寺。元至正年间,遭兵燹,经书被毁。至明洪武八年(1375),僧道志重建。明隆庆间(1567—1572)又废。明万历十六年(1588),僧圆魁再建。明末又废。清雍正时(1723—1735),僧妙文及其徒众再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闽浙总管督崔应阶资助重建大殿,后因其调职,未能落成。清末仅存破屋3间。民国初年,灵岩寺无僧居,甚为冷落。1918年,请宁波天童寺成圆法师到山主持,先建楼房3间,后建楼屋两进并大雄宝殿。民国十二年(1923)大雄宝殿落成后,又在寺后侧建藏经楼3间,1924年清康有为写了“大雄宝殿”匾额。解放后,灵岩寺曾一度改作灵岩招待所。1984年,显广法师率徒5人从国清寺返灵岩寺,恢复佛事活动,并着手修理殿宇。1996年冬,寺前新建的五开间重檐翅角的大殿落成。寺中至今保留明万历年间“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石刻。寺院四周岩峰气势恢弘,寺前十一棵银杏古树拔地参天。徐霞客赞曰:“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

  天窗洞  又名在天聪洞,在展旗峰北胁壁间,洞口朝西南,面对天柱峰,沿屏霞轩右侧石级而上可到。“洞外有二孔如目,又一孔如口,故曰天聪。”(明王献艺记)这如目的二孔,一孔朝北,一孔朝西北;这如口的一孔,即洞口。洞深不可测,但光自底生,洞内通明。投石于洞内,声如转鸣瓮中。境界幽异,徐霞客誉为“嶂左第一奇”。

  龙鼻洞  又名龙鼻龛,位于灵岩寺右侧的插龙峰下。可从寺后或寺旁的石蹬小路盘旋而上。洞口朝南。正对玉女峰。深宽各约10米,高约100米。洞内岩石呈黄紫色,日光映射,斑斓熠熠;两壁顶端接合处,中嵌一条青铜色横石,鳞甲宛然,酷有一条巨龙蜿蜒下绕,将至洞底,垂鼻如瓠,一爪据地,好像是保护颔中之珠,鼻端孔仅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徐霞客称之为“嶂右第一奇”。洞内有自唐宋以来纪年摩崖碑刻85处,其中以唐贞元十年(794)武康县尉包举的题名最早。洞左壁刻有“沈括”二字。明刻中以杨宗业的诗刻最为有名。另有碑刻11方,其中“天开图画”四字相传为南宋朱熹手迹。众多石刻,楷、草、隶、篆、行等书体兼备。风格迥别,故有“雁山碑窟”之称。

  小龙湫  在灵岩寺右侧后面的龙隐嶂底,是灵岩的主要景观之一。悬崖环峙,岩腹有如珊瑚,玛瑙的颜色。瀑飞崖上,触石腾空如雾团结旋;而流转飞洒,水珠溅人。瀑水擣潭,因光作色,形态万千。前人有“我来看不足,长啸独凭栏”的赞叹。潭水从乱石间流出,汇合成卧龙溪,再蜿蜓地向南流入碧玉溪。溪里有一种不常见的黑背红肚子的小动物叫蝾螈。小龙湫周围有双鸾、卷图、玉女、重楼、卓笔、独秀诸峰林立。

  玉女峰  出龙隐嶂口,眼前数峰林立。其中较低的一峰,即玉女峰。春天峰顶杜鹃花开时,宛如妇人头上的发髻,别有一番丰姿。秋冬之际,景较萧瑟。前人有诗咏玉女:“风中梳裹雾中藏,雨是浓妆月淡妆。莫道玉人常不老,秋来也有鬓边霜。”

  双鸾峰  在天柱峰西北面,本为一峰,中有石罅,看上去象两峰并立,峰顶各有一石,如停鸾,相向欲舞。清人方尚惠咏诗:“两峰当碧汉,五色耀文章。月到辉如镜,双双势欲飞。”

  卧龙谷  是1994年新辟的景点,原称石船坑,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崖的山谷。从藏珠谷乘坐电梯上山,穿过一条悬于半山腰绝壁间的、长74米,宽1.3米的栈道,即到龙口湖,此湖为确保小龙湫瀑布长年不断而建。沿山路前行,可见新建的九龙洞、藏宝洞,卧龙潭等景观。

  悬崖洞峣游乐园  1993年开发的新景点。游乐园从方洞经栈道通仰天湖,全长1100多米,其间奇岩、异洞、飞瀑遍布,与附近诸峰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山水画卷。景观大多处在海拔320—360米高的嶂岩峭壁中。登上栈道,可游览悬崖中的异洞,可眺望群峰景色,这是一处雁荡山山中游的动静为特色的游览点。

  上洞峣游乐园,可步行而上,也可乘坐索道缆车而上。可以观赏的主要景致有:皇榜岩,原名注金岩,又名黄岩,仙人榜。岩状壁削如纸,表色金黄,高丈余,阔十余丈,如张贴在那里的一张皇榜,故称皇榜皇。沿栈道略略前行便是方洞。方洞原名黄岩洞,又称慧性洞;因洞形略呈方形,故改名。洞内左侧有莲台峰、老寿星诸景;洞口顶上偏右有鸳鸯一景;仰望洞口,有岩如神雕向外振翅欲飞。再过去有关刀洞、梅花洞、螺丝洞、花瓶洞、冲天洞、古洞、逃难洞和无名洞等景。东峣阙口有一条铁索桥,长达108米,宽2米,离谷底高192米。过铁索桥,步行大约三四百米就到仰天湖。

   百冈尖  位于灵岩景区北端,为雁荡山主峰,由三尖合成,东尖较低,西尖最高,海拔1056.6米。登临峰顶,可俯瞰全山风景。百冈尖一年四季,约有一半时间处于云蒸雾蔚之中,故“百冈云海”常与“雁湖日出”并提。而观其云海以春天最好。百冈尖与雁湖尖、凌云尖、乌岩尖、合称雁荡四大尖。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