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的“为民实事项目信息采集团”和“各界人士议事团”的成员正奔走在居民中,向老年人、外籍居民、社区单位白领等各类群众征集街道明年的实事项目。在征集大家意见后,再经征询、听证、讨论等协商程序,最后确定实事项目,这是江宁路街道迎世博文明创建活动中的新尝试——以基层民主运作的新渠道新机制,打造一个“和谐社区共同体”。
文明创建,是否仅仅意味着整洁有序的社区硬件环境、合乎文明素养规范的居民行为习惯?江宁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黄传德说,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衡量标尺固然重要,而一个社区的文明和谐氛围,还体现于居住者对于共有生活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于社区事务的责任意识与参与意愿。这样的社区内“公民意识”,只有在积极有序的公共事务实践中,通过居民对于知情权、发言权、选择权的一次次运用才能建立起来。由此,以探索开拓基层民主建设来打造“和谐社区共同体”的构想在江宁路街道悄然走向实践。
为民实事项目信息采集团和各界人士议事团,是江宁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时渐感熟悉的两个群体。信息采集团通过挨家挨户发放征询表格、座谈,了解居民呼声,将信息汇总后提交街道。居民意见被采纳后,将在第一时间向居民报告。议事团则由具有侨、台、少数民族、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身份的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组成,对于各项社区事务,街道都要专门听取他们的意见。
社区居民希望建设一些环境优美、适合进行文体锻炼的活动场地,为此,街道请采集团和议事团成员分头听取居民对活动场地的选址意见,最后选定5处基本可以满足整个街道居民需求的小广场,并对小广场进行环境整治、灯光设置等,还根据居民建议,为每个文体小广场设置了不同的特色,如西康公园小广场以扯铃文化健身团队为主要特色,苏州河沿岸小广场则强调动感主体特色,以腰鼓、动感舞蹈团队为主等。5个文化小广场投入使用后,受到居民广泛欢迎。
目前,江宁街道正着手建立信息采集团和议事团议事规则,如定期例会制、讨论表决制、社情反馈和保障激励制度等。同时,街道还不断拓展社区议事渠道。在景苑和豪景苑等一些新建楼宇,外籍居民数量超过半数。居委会干部发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难免让外籍居民对社区事务产生隔膜。于是,居委会利用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策划民俗活动,并召开书法、戏剧等文化讲座,请社区内的“洋女婿”、“洋媳妇”牵线,把外籍居民“引”出家门,老外在参与活动中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并建议居委干部也能懂外语。于是,街道在外籍居民集中的居委会设立了“知识加油站”,请大学老师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包括外语、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在内的定向培训。
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提高,不仅使得软环境趋于和谐,同时也促使社区硬指标的进一步提升变得更有效率。江宁街道党工委在迎世博600天行动中聘请20位居民组成督导巡访队,对涉及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问题实行监督,对社区乱停车、乱张贴、乱晾晒等顽症提出整改建议。昌化路上“大明菜场”拆除后,马路菜场出现了,督导巡访队蹲点一周,拍下数十张反映周边环境脏乱差的照片,督促有关部门制定长效整治计划。60多岁的督导巡访队成员何义芳说:“我们对于这类顽症会进行长期跟踪监督,人力不够时还有热心居民加入监督队伍,每天监督、每天反馈,久而久之,小摊小贩一去不复返,整条马路干净整洁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