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世博会一天天向我们走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怎样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这些年,上海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各种硬件设施日益现代化。然而,当我们仔细环顾和打量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难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急需完善。而正是这些细节,体现着城市的文明,体现着城市的管理水平,体现着城市的人性化程度。城市的美好重在细节,贵在细节。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完善城市细节”专栏,围绕城市交通道路、窗口服务、市容市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方面面,以记者现场调查的形式,找差距、提建议,以期通过城市细节的完善,使上海这座城市更温馨、更文明、更美好。
申城道路交通管理需要软硬并重,“硬”的为执法力度,“软”的是管理水平。在前一阶段“迎世博600天行动大讨论”中,交通管理缺失是市民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一些驾车族反映,高峰时段路况,特别是高架路况的信息发布不够到位。记者近日作了实地调查,发现在地面增设高架车流信息电子显示牌,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本市高架道路每逢高峰时段,大小车辆“蜗行牛步”、“荆棘塞途”,极目望去看不到尽头;车主在进退两难之际,悔不该驶上来凑热闹。试想,如果驾车者在驶入上匝道前,能预先获悉高架流量信息,就能及时“躲避”改走地面道路;这样,高架的拥堵程度也可适当缓解,至少不会“雪上加霜”。
上海目前高架道路的上匝道口有几十个,据记者观察,仅个别入口处设有绿、红、橙三色路况流量显示牌;一些匝道口虽安装了显示牌,却仅有“主线拥挤”或“匝道开放”的简单提示——“主线拥挤”含义模糊,不能给人精准的路况信息,难以适应日益拥堵的高架的交通引导;更有不少上匝道口,连这种简单的信息提示都没有。
以南北高架威海路上匝道口为例,它是本市一处车流量较大的“堵点”。由于入口处没有任何对于高架车流的信息提示,一旦高架道路不堪重负,而车辆又不知情盲目驶入,肯定加剧道路拥塞。
近年来,本市主要的高架道路上方都已安装绿、红、橙三色电子显示牌,直观清晰地反映出前方以及周边高架车流的状况,使用效果证明对疏导车流极为有效。如果用“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标准去要求,完全可以将高架路况信息“落地”——向地面道路延伸,消除信息盲点,避免车流盲目涌上高架。
建议将高架上方的三色车流量显示牌,“复制”到高架道路的各上匝道口,甚至可考虑在临近高架的路口设置,让驾车者对高架路况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