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昭阳:抒写中心城市发展新篇章
2009年9月11日 19:35
 来源:昭通日报    作者:范波通讯员虎伶俐曹斌

  从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威武雄壮地入城那一刻开始,昭通这座历尽岁月沧桑的城市开启了崭新的一页。从此后近60年来,这座滇东北红土高原上的古城经过昭通县、昭通市、昭阳区等名称更改,但作为昭通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位置一直未变。

  建设一座人民当家作主的城市,让生活其间的全体人民快乐幸福,成为这座古城进入共和国时代的主题宣言,60年来信念未改,追求不变。

  在从新生到巩固,从螺旋式发展到稳健成长,再到跨越式发展的60年进程中,政治坚定不移、文化进步繁荣、经济持续发展成为昭阳区六十年来发展的主旋律。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昭阳中心城市功能在不断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昭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80余万昭阳儿女波澜壮阔的发展创新故事回旋在乌蒙高原的山山岭岭,融入共和国发展成长走向繁荣富强的的光辉历程。

  数据显示,1952年昭阳区地方生产总值为3024万元,1978年增长到12363万元,2008年达到884656万元,现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和解放初期相比已翻了近300倍,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翻了70余倍。195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321万元,1978年增长到5156万元,2008年达到673325万元。1952年全区粮食产量为60080吨,1978年增长到128200吨,2008年达到238928吨;1952年全区烤烟产量仅2吨,1978年增长到3693.7吨,2008年达到12642吨。195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891万元,1978年增长到3743万元,2008年达到299244.8万元;195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1万元,1978年增长到319.6万元,2008年达到了460985万元;1989年全区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850元,2008年达到了10449元;198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305元,2008年达到了2495元。

  城市经济指标是城市活力的体现。这是一组跳跃递增的统计数据,它记载了昭阳近60年来前进的步履,显示了昭阳奋进的跨越之美。

  近年来,昭阳区着力打造中心城市,围绕“一山、两河、三片区”(一山是指凤凰山;两河是指利济河、瓦窑河;三片区就是古城片区、旧城片区和北部新区)的总体功能布局,将古城区定位为历史文化展示区,恢复和保护古城,发展文化旅游和商贸产业;将旧城区确定为传统居住区、商业核心区和区级行政办公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将北部新区确定为吸引人口、提升品位的现代化居住区和市级行政办公区,以发展新型工业、商贸物流和服务业为主,促进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力推进规模宏大的旧城改造、古城恢复和新区开发,推进南片区、彝族六祖分支祭祖圣地景区开发等,加强了以望海楼、龙氏宗祠等为代表的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加强了城市“八大秩序”整治并对城市街道实行分类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随着一条条宽阔道路的修建,一幢幢精美楼房的崛起,一个个专业市场的形成,一片片城市广场的建立,整个昭阳城市面貌已焕然一新,城市品位得到有力提升。昭阳区已连续两次被评为云南省甲级卫生城市;2006、2007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06年在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上位列第20位。

  编者按:60年政治坚定不移、文化进步繁荣、经济持续发展;60年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本报将从本期开始开辟专栏,反映乌蒙大地各族儿女发展创新的故事,讴歌乌蒙大地从贫穷走向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向共和国献礼!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